第12版: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小街百业有绝活儿 156项便民服务给百姓预方便~~~门前老街巷 城市新气息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街百业有绝活儿 156项便民服务给百姓预方便
一条修补巷 一巷“俗世奇人”
门前老街巷 城市新气息
王轶斐

  王晴川在聚精会神地修表

  徐春元的精工织补

  李师傅在研磨刀具

  马师傅为顾客加拉锁

  修补木器

  午后,老师傅们在店铺门口摆开阵势,有的打磨瓷器,有的雕琢烟嘴儿,有的制作手工艺品,他们不时笑着聊上几句,一条街巷升腾出温暖的烟火气——河北区王串场幸福道商业街的“修补巷”阳光遍洒,呈现出城市民生新景。

  冯骥才先生的小说《俗世奇人》中的天津人,或是擅长医术,或是精通武艺,或是善于表演,用绝技在俗世中立足,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奇人”。

  而今,在幸福道修补巷,‌则会聚了当下的“俗世奇人”,除了能成就“天衣无缝”的徐老师,会修表的王师傅,还有“老马修鞋铺”坚守手艺30余年的马小平,专注于花木养护和栽培技术,为市民们提供了美丽的绿色空间的老花匠丛培友,也有老兵修表刻章店里,修表、刻章、修锁、配钥匙样样精通的张华明……他们一起“化腐朽为神奇”,为百姓修补时光,补足幸福。

  一件衣 非遗技艺中的人情味儿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生活中的“修修补补”仍有不小的需求,不少人感慨,那些旧时光里的修补师傅却越来越难觅踪影。

  很难想象,在修补巷这条小街上,居然包含着156项便民、修补项目,修鞋开锁配钥匙、织补改衣修家电、修表修车改首饰、皮具养护小家政……洋洋大观,可谓集古今修补之术,行天下之技艺,解百姓之所需。

  在春元织补改衣店中,64岁的徐春元师傅正手拿细如牛毛的针线,专心地织补一块布面。他穿针引线,手速飞快,破损的布面不大一会儿就被修复如初,小小店铺中聚集的顾客中,不时发出“哇”的赞叹。

  徐春元被街坊们亲切称为“春元老师”,从业已经48年的他与妻子舒欣被誉为“神针侠侣”,不仅被天津市政府授予“有贡献的高级技师”称号,更是“传统精工织补技艺”非遗项目持有人,教授了数百名学生成为行业能手,身体力行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这位大师级的非遗技艺持有人能“屈身”于市场小小的店铺中,源于街道对其诚意满满的三顾茅庐。街道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我们第一次去时,老师看了一眼就拒绝了,我们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把我们想法和老百姓的需求和老师沟通。老师最终打消了顾虑,将自己的织补店开在了小巷里。”

  “织补技艺的市场主要来自高端衣物的面料、做工与价值,说实话,这条街并不完全符合精工织补的标准。”徐春元说,但为了贴合这里小巷人家的实际需求,徐春元和学生们降低了标准,引入了一些更简单的手艺和修补服务。因此,小店里人流不断,小修小补,完成着老百姓平日里的“小确幸”。

  现在,徐春元总喜欢在店里多呆一会儿,多和街坊顾客聊一会儿。他说:“开设这样的一个小店是为了让自己不忘初心。在这条小巷里我找到了学徒时的感觉,看到了年轻时城市的‘烟火气’,我希望在这里,能为更多老百姓服务。”

  一块表 记录三代人的坚持

  听到记者走进店铺,聚亨钟表店店主王晴川并没有抬头,在堆满工具和钟表、手表的工作台前,他戴着“眼罩”聚精会神地征服一块手表中的精密部件,额头上渗出涔涔汗珠。在王晴川完成了手中的活儿后,记者问:“是不是因为太专注而出汗”,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是因为你们拍照,太紧张了。

  和徐春元老师的织补店不同,王晴川的钟表店已经在王串场一带经营了三代,在这条街上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修了几十年的钟表。36岁的王晴川从小学手艺,“5年出徒,10年才能应对各种钟表维修。做哪一行都不容易,但坚持更不容易,我觉得作为青年人,能守住自己的手艺为大家好好服务,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王晴川说。

  去年,王晴川因为在市场里修表的“小事”而上了央视新闻,成了这条街巷的“明星”,随后,也有更多修补能手进驻了街巷,为百姓的生活提供服务。说起这条修补巷的变迁,王晴川说,随着媒体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条“修补巷”。不仅附近的居民会来这里修东西,就连远在天津西青区、北辰区甚至北京的游客都会慕名而来。

  一把刀

  店小利微 情怀满满

  在李师傅刀具专营店里,帅气大叔李师傅目光如炬,一把厚重的钝刀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一会儿便露出了锋利的刀刃。这把刀的主人是一对驱车几十分钟,慕名而来的老夫妇,“我们也是知道了修补巷,知道这位李师傅特意来的。”

  “这把刀的刀背厚,刀刃薄,一看就是南方出产的。”李师傅一边工作,一边不忘和顾客介绍刀的知识,“我磨刀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不是按一个标准,而是要询问顾客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按照他们使刀的习惯,磨出‘偏刃’,这样他们用起来才顺手。”

  听了李师傅的话,老夫妻俩边点头边笑说,“我们这一趟确实没白来!”

  李师傅告诉记者,自己是刀具品牌的天津代理商,在这里工作虽然利润不大,却心情舒畅,很有成就感。

  “店小利微,但它牵扯的是大家的生活,尤其是这里老年人多,很多物件用了很多年,都舍不得扔,这是给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应该坚持下去。”

  李师傅刀具负责人杨柳热情外向,她站在店门口不停地向大家介绍,时不时还吆喝两声:“有时候我也在想,现在购物这么方便,很容易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新刀具,但是有的顾客特意赶来修补的,不光是一把刀,更多的是家人留下的念想。”

  就在店门口,还摆放着不少惠民价格的工具刀、水果刀,“几乎不赚钱,就是给老街坊以方便的,时间长了,大家对这条小巷子都有了感情。” 文/摄 新报记者 王轶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