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侠义之风重振。到了上世纪20年代,天津城市发展迅速,包容性和开放性也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构成,同时抵抗外辱和救国革命之风,让“侠义”成为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在报业兴盛、通俗文学发展的背景下,北方武术重镇天津也成为武侠文学兴盛的沃土。
北派武侠文学出宗师
上世纪20年代初,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在上海诞生。很快,这股武侠文学之风席卷全国。在北方形成的“北派五大家”中的还珠楼主、宫白羽、郑证因、朱贞木(另一位是王度庐)都主要生活、活动在天津。
“武林”一词,此前只有山名、地名、城名。司马迁《史记》在“东越列传”中就提到“入白沙、武林、梅岭”。宋末周密所撰《武林旧事》,所述皆杭州——别称武林的轶事。有文献指出,以“武林”指代武侠江湖,最初由宫白羽使用。也有学者考证,郑证因在1934年发表的《风尘三杰》中已经使用“武林”了。
宫白羽幼年在天津读书,后到北京求学、工作,曾受到鲁迅兄弟的帮助,后来回到天津,在报社任职,他因采访到在天津刺杀孙传芳的施剑翘出狱的新闻而名声大噪,写作武侠小说却是因为迫于生计需要卖文度日。宫白羽以《十二金钱镖》开始扬名,他的武侠小说开始反映现实主义,写人性复杂、社会阴暗。金庸曾评价:“寓意深刻,文字超凡,是三四十年代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
天津西沽人郑证因曾习武,因出生于“武林”,所以擅长于江湖帮派的写作,《鹰爪王》《丐侠》可窥一斑,他也有“武侠技击派创始人”的稿子。
还有还珠楼主,他曾在天津《大公报》工作。其所写的《蜀山剑侠传》堪称奇幻仙侠小说“第一”。据说他本人能张嘴咬断银筷子后,吐出来时钉在桌上。还珠楼主曾与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结拜,尚派多部代表作都是他做编剧,他因为作品众多而获得“现代武侠小说之王”的称号。
朱贞木上世纪20年代到天津工作,受到还珠楼主影响开始写武侠小说,除了一些新奇的情节之外,他将历史与小说结合的风格,对后世武侠小说的创作影响巨大,被称为“新派武侠小说之祖”。
沽上武林文风劲吹
天津的武侠文学作品还有一个首开先河的例子——在报纸上连载评书。在此后的百年间,武侠评书在全国一直有着广泛的市场。有趣的是,徐浩峰的新片《门前宝地》中,在叙事形式上也摒除了一般商业片的套路,采用了“评书模式”,让观众感知武侠的方式回到了百年前。
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爱国报人刘髯公先后创刊《新天津报》《新天津晓报》《新天津画报》《新天津晚报》,首创评书连载。常杰淼、顾桐峻等人的《雍正剑侠图》《三侠剑》《于公案》等作品最为经典。刘髯公当时派专人到书场里记录整理当时最火的《雍正剑侠图》发表于报纸,报纸发行量达到5万份,而当时天津人口不过百万而已。
评书艺人蒋轸庭,在《剑侠图》的基础上又创作了后套《剑侠图》,甚至后来自创《三津报》专载评书。
体现天津旧时风貌的还有著名的《沽上英雄谱》,连载于《东方时报》《益世报》。作者戴愚庵以街面的天津混混儿江湖故事,反映出最底层百姓生活状况。学者倪斯霆先生指出:“此时期正是英雄被视为混混儿,混混儿充当英雄年代……曲笔写现实,可谓别有深意。” 巧合的是,天津评书前辈马轸华也有一部《沽上英雄谱》,也就是常说的评书《混混儿论》。此外,戴愚庵还有描写大刀王五的《沽水旧闻》在当时很振奋人心。而《沽上英雄谱》中的人物李金鏊,在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也留下了一笔,展现了其好勇斗狠,又极讲江湖义气的一面。
更为众人所知的天津武侠IP,当数冯骥才的著名津味小说《神鞭》。作品还曾被改编成电视剧。小说中,在浓郁的天津背景下,“傻二”祖传向心拳的顶上功夫,在清军入关后改成留发的辫子功,又在剪掉辫子后变身神枪手。故事用一门功夫之变,反映出天津武林乃至天津人兼容发展、勇于变革的精神。
津门出大侠,首屈一指的就是霍元甲。已故作家冯育楠的长篇小说《津门大侠霍元甲》书写了天津武林大侠抗击外来侵犯的故事,荡气回肠,历久弥新。此外,冯育楠还根据宫白羽的生平写了一部长篇传记小说《泪洒金钱镖》,展现了天津的武林往事和时代风情。
天津卫地界儿超有武侠范儿
无论《师父》还是《门前宝地》,这些天津故事都曾经来天津取景拍摄。在天津,除了那些豪气干云、行侠仗义的武行旧事,才华横溢的作者写出的侠客故事,还有一个个百年地标,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武侠余韵,人文气质。
电影《师父》中,师娘赵国卉手提着河螃蟹的一幕让很多天津观众会心大笑,“看着够肥的,是七里海买来做道具的吧?”那么,天津卫的特质在电影中还有哪些展现?
坐落在天津老城里的广东会馆(天津戏剧博物馆)是该片重要的取景地。广东会馆于1904年建成,是由戏台、南园、铺房、客房、药房等组成的综合性功能建筑群。在片中,廖凡扮演的陈识在馆内上演“全武行”,精彩的大戏和华丽的戏楼背景相得益彰。影片另一取景地也是天津人都知道的小白楼起士林。这家拥有百年历史,招待过孙中山、溥仪、袁世凯等名人的知名西餐厅,当年各色社会人士汇聚于此,西方的洋气和天津码头文化融合与此,一家餐厅的惊鸿一瞥,成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剪影。
在《门前宝地》中,片中角色多次坐马车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这正是有着“东方华尔街”之称的天津解放北路。其中,大清邮政津局旧址的背景十分明显。该建筑建于1884年,是清朝时期中国的邮政心脏,曾是全国邮务管理中心和邮运组织中心。如今,它已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也是在解放北路上的一家银行,被设置成向佐扮演角色所工作的洋行,大气辉煌的内饰,厚重的历史感都在画面中充分呈现。新报记者 单炜炜 王轶斐
天津记忆团队提供相关图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