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乙巳年是蛇年。我也来凑个热闹,聊几出与蛇有关,但早已失传的好戏。
先说一出元代白朴的杂剧《汉高祖斩白蛇》,这出戏的故事源于《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曾以亭长身份替县里押送一批奴役到骊山修陵,中途时人已跑了大半。刘邦考虑到,即使到了骊山,也难逃一死,索性就放了剩余的人。其中有十几个壮士愿意跟随刘邦,不肯离去。刘邦大为感动,开怀畅饮后,与这些弟兄抄小路继续前行,不想被一条大蛇挡住去路。刘邦边说:“壮士行,何畏!”边上前一剑将大蛇斩为两段。他们又走了数里后,有人回头时看到刚才斩蛇的地方,有位老太太在哭泣,说她儿子是白帝之子,化为蛇横在路上,刚被赤帝之子杀了。这里说的白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位于西方,五行为金,是秦国人供奉的神灵;赤帝也是五天帝之一,位在南方,五行为火,汉代人自称是赤帝的子孙。说赤帝后代斩杀了白帝之子,正好预示汉将剿灭秦朝,也就是刘邦将要成为一朝新的帝王。明代杨循吉曾评论“斩蛇事,沛公自托以神灵其身,而骇天下愚夫妇耳”。文学家、戏剧家们还是对这段故事颇有兴趣,不仅编演了这出《汉高祖斩白蛇》,还演绎出后来篡夺刘氏江山的王莽,就是那条被刘邦斩杀的大蛇托生,是前来复仇的。讲述明代故事的京剧《大保国》里的人物杨波,有一段唱词还作了引用“汉高祖路过芒砀山,偶遇白蟒把路拦。拔宝剑将白蟒斩为两段,那妖魔化清风奔走云端。头托王莽把位篡,尾托苏献掌兵权”。
再聊一出蛇戏,名为《白蛇记》。这是一出昆曲,故事与咱们熟悉的白娘子、许仙没有丝毫关系。其剧情大意是,秦朝年间,有书生刘汉卿,其母早亡,继母张氏生一子名汉贵,兄弟二人相处和睦。但继母张氏心胸狭窄,对继子汉卿经常刁难。某日,汉卿奉继母之命到邻村催收欠款,得到十两银子。回家路上,见一渔翁欲将捉到的一条白蛇弄死,汉卿慈悲心起,出资购得白蛇放生。此蛇乃是龙王幼子,得救后,奋鳞而起,腾雾而去,并深感汉卿救命之恩,寻求报恩的时机。继母张氏不信汉卿出资买蛇之言,怀疑他私匿银两,对他痛骂一顿后,还让汉卿拿着灌了铅的假银到集市购物,被商人扭送官府治罪。汉卿含冤到洪山渡口,哭诉始末后投江自尽。巧的是,被他搭救的白蛇巡江至此,将汉卿救入龙宫,龙王赠予他三宝:珊瑚树、夜明珠和虾须帘,并把他送到长安。汉卿将宝献予秦始皇,被李斯委以修建长城的总管。后来,汉卿与被抓充当修城役夫的异母弟弟汉贵相见,并又见到了已经双目失明的继母。张氏深感内疚,一家人又得团聚。全剧分为《前救》(汉卿救白蛇)和《后救》(白蛇救汉卿)两折,唱功繁重,并有许多舞蹈技巧穿插其中,可惜早已绝迹舞台。
最后,再说说梅兰芳大师曾编演的《童女斩蛇》。那是1917年秋,天津发大水后,有投机取巧之人散布水灾是因为得罪了“金龙大王”,并以奉祭“金龙大王”为由,设局坑骗轻信之人,牟取不义之财,致使许多“善男信女”上当受骗。梅兰芳先生对此深恶痛绝,便排演了这出时装新戏,表现童女的勇敢机智,揭露三姑六婆的恶毒,讽刺官吏腐败贪赃。剧情大意是,福建庸岭下出了一条大蛇,巫婆何仙姑造谣说,它是“金龙大王”下凡。每年八月,由当地县令招募童女祭蛇,前后已有九个童女葬身蛇穴。这一年又到祭蛇的时候,村民李诞的女儿李寄娥决心为民除害,她挺身应募,怀揣匕首,机智勇敢地将蛇杀死,并把设局骗人造谣的何仙姑扭送到县衙,为地方除了一害。该剧于1918年春天在北平吉祥戏园正式上演,除梅先生饰演李寄娥,高庆奎扮寄娥之父李诞之外,其他几个角色何仙姑、算命先生、糊涂知县、地保、衙役等都由丑角扮演,虽然没有几段唱腔,剧情也相对简单,但由于针砭时弊,讽刺幽默效果突出,非常吸引观众,连演几场都是满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