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灯火要人归”,是宋代词人姜夔的《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一词的最后一句。这首词的下半阕,写到了河岸的春草新绿,新生的梅枝已经高过门楣,一年一度的灯节已经开始了。读到这句词时,已是新的灯节临近,心里莫名地开心起来,就想起过去家乡元宵的灯节来。
旧时乡村,一年中难得有几天热闹的日子。新年之外,最热闹的要数过元宵节了。我还在读小学的年纪,每年春节拜年,总喜欢去姑姑家。姑姑家的爷爷,读过私塾,是位有学问的老先生,家里有不少藏书,我们都不敢靠近他的藏书。老先生常年穿一身长衫,说话语慢声轻,模样和蔼可亲。即使是和我们一群孩子说话,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态度。我们都愿意围着他,听他说话、讲古。老先生还有一件让我们羡慕不已的好手艺——扎纸做的灯笼。每年春节去姑姑家拜年,他都会为我扎一个灯笼。灯笼是用细竹篾扎成框架,外面糊一层白纸,纸上描出图案。我最喜欢的灯笼有两种:一种是圆鼓形的灯笼,腹大扁圆,外面描上了很漂亮的图案,图案的中间写上福禄寿喜,或是吉祥如意等字,图案好看,字也好看。一种是兔子灯笼,兔子耳朵长长的,尾巴短短的,用一根细竹棍挑着灯笼走时,兔子的耳朵和尾巴还会一颤一颤地动,仿佛活了一般。
乡村每逢元宵佳节,鲜少有办灯会的,但少不了的是人人都喜爱的舞龙灯。在家乡,每个大一点的村庄,都有一条属于自己村子的龙灯。龙灯不是每年都舞,但每年周边总有几个村子在舞龙灯。这些龙灯会到周边不同的村庄去舞,像我们春节时走亲戚一样。
有一年元宵节,附近村庄的三条龙灯一起到我们村庄来。我老家的村东,有一条河。河自南流来,到村东时折弯向东流去。那天黄昏时,一条龙灯自南边来,停在南边河岸上。另一条龙灯自东边来,停在东边河岸上。河岸上的龙灯,影子倒映在河面上,非常好看。还有一条龙灯,停在村子南边的田野里。在田埂上游动,如见龙在野,别有意趣。天色一暗,三条龙灯点燃灯里的蜡烛后,一起走到村庄东南角的一片空地上,场子里瞬间沸腾了。三龙同舞,在鞭炮声里,孩子们跟着龙灯跑,大人们围着龙灯看,讨论着哪个村庄的龙灯画得漂亮,哪个村庄的龙灯舞得精彩,总免不了各抒己见一番。龙灯舞动着吉祥与祝福,人们心里各自欢喜。那一夜,村庄里锣鼓喧天,直闹得月西斜,人疲倦。
搬进城里住以后,每年的元宵节要冷清许多。在家里煮点甜甜糯糯的汤圆,围坐在客厅里看看晚会,如此而已。有时,也会特意赶在元宵节时回一趟家,看看村里正在舞动的龙灯,感受一下彼时元宵的热闹。
又是一年灯火时,应是催人归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