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剧新编《楚宫恨》
薪火相传谱新篇(图)
刘连群

  2009年4月天津举行的“李瑞环改编剧目汇演”,是津门剧坛的一次盛会。其中,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楚宫恨》,因在舞台沉寂多年而分外引人注目,引起了观众对于传统剧目挖掘整理的热情关切。而后,该剧参加了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荣获“荣誉编剧”“优秀保留剧目创新”等多个奖项,主演赵秀君、张克分获优秀表演奖。转瞬间十五年过去,为传递艺术薪火,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于2024年面向全国各地院团青年演员举办了《楚宫恨》一剧的表演培训班,使该剧再度引起业内外的关注。

  《楚宫恨》一剧,向前可以追溯到传统老戏《武昭关》,其原本是一出生、旦并重的折子戏,主角是马昭仪和伍子胥。马昭仪是秦国公主的一个侍女,公主许配楚国太子,楚平王贪恋美色,与谗臣费无极密谋,父纳子媳,而将马昭仪冒充公主嫁予太子。伍子胥之父、大臣伍奢愤而进谏,被全家问斩,唯有伍子胥逃出,过昭关至吴国借兵伐楚,报仇雪冤。故事由此形成两种演法,一种是伍子胥独自过昭关,另一种是伍子胥保护马昭仪出逃,被困于禅宇寺,因此这出戏也叫《禅宇寺》,伍子胥扎靠开打,杀退追兵突围,为了和前“过昭关”相区别,这个剧被叫作《武昭关》,伍子胥独自过昭关被定名为《文昭关》,两出“昭关”在舞台上并存、流传。当时演绎这个故事的还有马连良的《楚宫恨史》。此剧着重表现的是伍氏父子的忠烈,突出了伍奢骂殿、伍子胥战樊城,马连良前饰伍奢、后饰伍子胥,不带《文昭关》,也没有《武昭关》。此后,据翁偶虹先生记述,“1941年,应程砚秋兄之请,据之编为全部《马昭仪》,曾于解放后演出”。此处的“据之”应是指原剧的故事,内容自然以旦角为主。

  1961年,北京京剧团谭富英、张君秋合作了《楚宫恨》,生旦并重。谭富英文武兼备,造诣精深,张君秋也正处于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嗓音天赋优越,而且转益多师,博采众长,早年按王瑶卿的指导打下根底,又深入地学习和钻研了梅、尚、程、荀四大流派的唱腔和唱法,力求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连续推出《望江亭》《状元媒》《西厢记》《刘兰芝》《赵氏孤儿》等新编剧目,张派新腔随新戏亦广为流行。张君秋在传统剧目《楚宫恨》中也有新的创造,几乎每场戏都有精心设计的唱段,如全剧最著名的一段唱“怀抱着年幼儿好不伤情”,化用了大量程派唱腔,在演唱技巧上又吸收和借鉴了许多西洋歌剧的发声方法,再加上琴师何顺信创编出的精彩过门,被誉为“张唱出了字字血,何奏出了声声泪”,声情并茂,感人至深。据传每演此剧,唱到这段“怀抱着”,马连良先生总会在边幕倾听,细心品味。

  这出具有悠久历史的名剧,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又经过几代艺术家精心打造,形成了鲜明的流派特色,但与其他热演的张派戏相比较,该剧的演出场次并不多。上世纪80年代,张派艺术盛行剧坛,有许多代表作接踵呈现于舞台,但《楚宫恨》却仍然少有传人搬演。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剧本还存在缺陷:即内容不够集中,某些重点情节粗疏以至缺乏合理性,进而影响了人物塑造,难以唤起观众的强烈共鸣与同情。如果说,过去的观众存在以角取戏、偏重唱或打的技艺的欣赏取向,那么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具有超强号召力的前辈大师的过世,今天的观众已经很难再接受不那么合理的情节和含混模糊的剧中人物形象了。《楚宫恨》的改编正是针对这一症结,从剧本入手,着力于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在保留原剧整体框架和演唱精华的同时,进一步理顺剧情脉络,集中笔墨润饰重点场子,对关键转折处精细雕琢,为人物提供充分可信的行为依据,使全剧的主线更为清晰,内容更为凝练,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女主人公马昭仪,是一个古代平民女子的悲剧形象。在整个事件中,她既是被动的参与者,又是深受其害的无辜者。在表现她的悲剧命运时,原剧有三个关键的环节不到位、不清晰:一是了解楚平王“父纳子妻”的阴谋之后,曾指责其是败坏人伦,要以死抗争,为什么后来又答应顶替秦公主嫁给太子?二是与太子生活了三年,生儿育女,为何这么长的时间都没有向太子讲明实情?三是随伍子胥出逃,后又为何决心投井自尽?这三个环节,既是全剧的重要关节,又是最见人物品格、情操的地方。由于原剧的处理失之简单化,甚至有不合乎情理之处,未能作出可信的回答,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感染力。

  改编本《楚宫恨》,针对原剧的不足一一做了加工润色。对第一个环节,调整和增补了马昭仪与费无极的对白,费的软硬兼施,步步紧逼,马昭仪从意外、惊疑到愤然拒绝,再到被逼入两难的境地,情绪变化层次分明。当她表示宁死不从时,剧本为费无极新增了一大段台词:“昭仪,你是个明事理的女子。你可知,我家世子精明忠厚,日后定是一代明君……”这是一番十足的歪理正说,明明颠倒是非,却又振振有词,句句讲的是以大局和他人为重的大道理,极具迷惑性,终于触动了身处无奈而又徒死无益的马昭仪,她接下来选择“只能暂忍受,留得活命再图谋”就有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太子建发现被骗,手持宝剑要杀出宫门时,改编本为马昭仪的劝阻新加了一大段唱:“三年来我未向你吐露真言,并非是我真想把你隐瞒……”这段唱言辞恳切,深具见识,规劝的是太子,实际上也道出了马昭仪的良苦用心,回答了观众的疑问。

  对第三个环节,改编本在保留深受观众喜爱的名唱段“怀抱着年幼儿好不伤情”的基础上,又把结尾的四句修改铺展为九句,形成人物最后的“咏叹”。生死关头,让马昭仪得以淋漓尽致地表露心迹,这是对她投井自尽的心理交代,也是情感境界的再次升华。

  上述三个关键环节的重新处理,使马昭仪嫁得有因,瞒得有理,死得有价值,对人物没有人为的拔高,使一位善良、正直、忍辱负重、深明大义而且富于牺牲精神的古代平民女子形象,更加鲜明而令人信服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剧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伍子胥,也重新经过了精心打造。原剧的后半部,伍子胥的出场并不少,为此此剧曾被称作“半出旦角,半出老生”,但那主要是因为保留着老本的《战樊城》伍尚进京一折,伍子胥劝、送兄长的两段唱固然是脍炙人口的余派名作,但情节却与今剧游离,显得有些节外生枝。为此,改编本给伍子胥重新构筑了一场重点戏,通过他的念白简明扼要地交代了事件背景,表现出伍子胥由忧转惑,由悲转愤,再到危急时刻毅然奋起,决心保护太子一家弃城出逃的心路历程。这场戏,情节一环紧扣一环,唱、念、做繁重,是人物塑造浓墨重彩的一笔,后面的出逃过程又丰富了唱、念和武打场面,伍子胥与全剧主线的扭结更为紧密,从而构成了与旦角旗鼓相当的青衣、老生的“对手戏”。

  清代戏曲家李渔关于编剧的要点,曾提出“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几个方面,其对于旧剧的整理、改编也不可少,一来,剧本修改牵一发而动全身,主要角色和重点场子动了,必然涉及整体;二来,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总需按新的思路和要求重新梳理,有所调整。改编本《楚宫恨》,前后大小改动几十处,有增有删,有调有改,五易其稿,深具匠心。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初排时,邀请著名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叶少兰担任艺术指导,北京京剧团资深导演迟金声先生执导,张派青衣,也是张君秋先生的关门弟子赵秀君饰马昭仪,转益多师的杨派老生张克饰伍子胥,分饰楚平王、费无极、太子建、孟赢、伍奢等角色的杨光、石晓亮、康健、刘轶杰、马连生等人也分别师出名门,他们风华正茂,具有厚实的传统功底,以一代新人的锐气复排名剧新的版本,从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演出的热烈反响看,应该说是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如今,昔日的“新锐”饱经舞台历练,已是艺事成熟的新一代名家,肩负着演与传的两层重任。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继2023年成功举办经典名剧《西厢记》的培训之后,2024年又把经过改编的传统剧目《楚宫恨》纳入日程,立项以后,广受各地兄弟院团的响应。

  2024年春天,各地学员在天津市青年京剧团集中,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四五月间授课,历时40天,每天早、中、晚三班。师生们都很投入,也很辛苦,特别是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乐队成员,鼓师崔洪和琴师朱建中、王悦、孙文庆等,在业内也都是师出名门,从传技到试唱、排练,一直陪伴,一丝不苟,保证了培训顺利而有成效地进行。第二阶段是2024年7月初,学员们复习、休整后再度集中,整戏复排,7月10、11两日进行了两场汇报演出,难得一见的大江南北多院团的新人组合,名剧新唱,生机勃勃,场内气氛分外热烈,演出取得了圆满效果。国家艺术基金的评委听取了汇报,又观看了演出现场录像,经过各项考核,对培训过程和成效表示满意,给予了肯定和好评。

  从《西厢记》到《楚宫恨》,两剧相继取得的良好成效表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教、学双方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进取精神,对经典名剧和传统改编剧目进行“整剧培训”大有可为,通过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努力,今后会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