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2月02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磅品荐
普通人的追忆似水年华(图)
王小柔
  《803》,胡凌云著,贵州大学出版社·乐府文化2024年11月出版。

  对于我来讲,胡凌云原本是江湖上的传说,朋友经常提及某本书是他翻译的,在我的印象里,他就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者,一介书生,非常文艺。《803》共45万字,厚厚一本,初看书名时,我只觉得云里雾里不知表达何意,忽然扫见了作者名字,不由得惊了一下,难道翻译者都开始搞原创文学了?

  我手里的书封面塑封还没撕掉时,身边的出版人已经开始了本书的造势,买了很多本送朋友,附赠很多个“值得看”。有人说这本书里的激情是埋藏在文字深处的,像一条缓缓流动的漫长大河;有人说这本书耗时七年,几经辗转才得以出版,是我们自己的《追忆似水年华》。听他们一“吹捧”,我一把撕掉了塑封。“路就像书写了史记的简牍,他年复一年用双脚去读,熟知每个坑洼和裂缝。迄今为止的人生都被消耗在这条路上,所以它不光是小岛扭曲的纵轴,也是一切回忆的时间轴。如今船长走在这条路上,回忆的是两侧地貌景观的变迁。”这段话很明艳,让我有了把厚书读薄的兴致。

  做了一些检索后,我才知道这位江湖上的才子此前已经出版过原创作品了,而且拥趸众多。甚至有的读者因为之前的小说封面不入自己的眼,质问出版社怎么能把胡凌云的书弄成“郭敬明”的样子?读者的期待和护佑,对一个作者而言是多么幸福的事。这让我自然而然从心态上就归顺了那句“值得读”。

  《803》是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以贵州三线工厂的衰败为起点,回忆了20世纪80年代的全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再现了一个不可能回去的世界。

  803,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基地代号,是主人公船长的父母为之奉献一生的工作单位(父母年轻时作为上海光学仪器厂技术人员支援三线建设来到贵州山区),是他出生、成长和始终想要回去的故乡。但803只是小说的缘起,小说的主题是“我”对世界的探索——探索基地(故乡),想象世界;离开基地(故乡),游历世界;回忆基地,寻找逝去的故乡。

  书中贵州三线基地的生活场景,经常让我想起王小帅电影里的风景、建筑和家居陈设,尤其是做煤球和晒萝卜干的场景,虽然《803》的视角和那些电影完全不同。书里处处流露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隔阂和不平等,以及特殊时代的政治决策对普通人命运的掌控。童年故事从一个儿童的视角出发,只叙述,不评价,让这种揭露显得隐忍而犀利,如同《杀死一只知更鸟》里小女孩眼中所见的充满种种不平等的世界。

  关于三线建设主题的电影,往往只是选取某些特定角度去刻画。而这本书是基于个人体验的长卷式描绘:它需要重塑一方广阔而充满细节的空间,因为环境对人物的心理影响是他们人生的日常主题,构成了他们人生中的主要焦虑和希冀;它需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跨度,才能够显现个人对命运的顺从或挑战,以及命运被时代的碾压。

  小说分成四部分:山海,城垣,疆阂,八荒。45万字,几乎写尽主人公的半生行程,从家、基地到地球的另一面,环游世界,再回望、追寻、回到故乡。山、河、湖、海、峡谷、极地;地理、历史、建筑、航空;步行、自行车、火车、自驾、想象中的空天飞机……船长一直试图实现童年时想象过的旅行,到达一个又一个地方,既是梦想的延伸,也是想象的印证。这一趟一趟的旅行和随时随地的回望,既是空间的,也有时间的,船长耗费了半生,“他不确定自己是在探险,还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家园。”

  故事中,803是主人公船长父母所工作的基地的代号;现实中,803是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制造第一台潜望镜的工程代号。如今,三线建设已经成为历史,很多803那样的基地也成为被遗忘的地方(历史纪念地)。父母辈的青春,“70”年代人的童年,都遗留在那里,成为很多人,很多家庭的牵念之地。

  人们为何要离开家园?这是一个永恒的困惑。为了自由,应该去往八方极远;因为爱,也可以踏上归途。失去故乡的人,必须记得回家的路。这是关于时间也关于地理的巨作,也是正在老去的一代人的《追忆似水年华》。家和故乡——中国人生活的根基,无论是哪代人,无论他们置身于乡村、城市还是海外。

  我对能写出这样故事的作者多有好奇,于是八卦出胡凌云生长于西南山区三线双职工家庭,从小喜欢上山下河,摆弄光电设备。因为梦想飞行而到北京学习相关专业,开启的却是对世界的更多好奇和对家乡概念的漫长思考。他目前生活在大西洋西岸,以药物研发为工作,以主持“掘火网”传播文艺知识为日常。习惯在清晨用文字思念远去的亲人和猫,描绘世界的广大;喜欢去海边迎接远洋货轮,在路上和野兔寒暄。

  一个诗情画意的人,在不停地探索,向更广阔的世界进发,同时计划着一次隐秘的环游世界之旅。之所以说是隐秘的,是因为他并不是马不停蹄,他只是在平凡生活的节奏中走出每一步,而且频繁回望。

  在这部非常私人化的回忆里,胡凌云独特的幻想气质,他对地理的痴迷,对音乐的热爱,对文字的极度真诚都得以体现。《803》行文异乎寻常的严肃克制,整本书被平静的句子缓缓勾勒着,用了针脚细密的文字,把一个浓烈的时代,铺陈在我们眼前。其间,他对爱过的姑娘,没有用不舍来表达;对母亲穿心的思念,也没有用想念来寄托,但所有的深沉之爱都藏在沉默不语中。那些简洁平直的一字一句和异乎寻常的冷静,记录着记录本身的真实,却完全不妨碍在字里行间踏实前行的读者,猝不及防地落入某个璀璨的陷阱,仰头瞥见天空中闪过的光华。这大概就是文字更高级优美的模样。

  故事中还出没着一些简单但清晰,而且对主人公的精神产生冲击的事件,比如挑战者号爆炸、柏林墙倒塌,它们的功能并不是强调故事在历史中的位置,而是代表了主人公对世界认知过程的里程碑:对战争的畏惧,对未知的探索,和对自由的渴望。

  书里提到的所有地点都使用了确凿无疑的真实地名。故事的空间轴其实是它的主轴,推进故事的直接动力是地点的变化。这种变化最初带来的是激动和不安,因为它提醒了家乡定义的混乱,是父辈和同学“生活在别处”之焦虑想象的传染。地理位置的不同直接导致了生活乃至命运的差异,这是主人公在不断拓展的旅行中获得的领悟,但他从一开始就关注着一些带有象征意义的地理元素:山的围困,河流突破这种围困的想象,海洋通达全球的自由和天空离开地球的自由。

  于是,交通工具承担了对故事的运载,并且往往是主人公冥想的平台。他所迷恋的凡尔纳小说其实都是对于交通工具的描述:气球、潜艇、横渡大洋的邮轮、横穿大陆的火车、射向月球的炮弹。在驾驭各种交通工具自由往来于地球表面之后,主人公最终自成一体的世界观消解了儿时的混乱和焦虑,建立了在地球另一侧瞬间回到世界原点的“传送门”。在这个过程中,他目睹了另一些更具有象征意义的人工地理元素——基地的墙、玉门关长城和嘉峪关长城、已经变得透明的北京城墙、大部分消失的巴塞尔城墙和依然健在的西安城墙、作为政治边界的柏林墙、作为贫富边界的美墨边界、渐渐消失的欧共体内部国界,重新体验了人类被这些元素圈定的身份、对安全的需要和对自由的渴望。

  有人说,《803》记录着已经永远消失的80年代。书中文字把所有逝去的时光又复活了,甚至点燃很多人对阅读的兴致,比如我。

  “这座隐藏得最深的内地城市只是万山丛中一个孤立的十字路口,连接着湘黔、川黔、黔桂和贵昆线,即便将来有更多列车进站,也只是路过而已,不会吞吐大量旅客。能一侧靠窗,另一侧靠母亲,便已是他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的最佳位置。”高原明媚的午后、薄纱窗帘、安详熟睡的母亲、有着飘逸花纹的水晶花瓶、童年的玻璃跳棋……读到这样的段落,我甚至觉得整个故事结束在这样的场景里也没有什么不好。

  记录,为了记住。作者说人生没有什么人物和事件,只是被一系列地点所定义。他标注、定位、回访,用双脚踏上某个点,联结起情感,感受来自过去的光。我们试图记住的,是时光,是人生,它们细细碎碎、千姿百态地呈现,并没有可供提炼的铁律和真理。人物和事件,是我们过往光芒的生发之源,那些影像,那些气味,那些乐章,那些相握相拥,那些一瞬间涌到嗓子眼儿里的苦涩和甘甜,也有它们值得被表述的昂贵价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