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渤海潮~~~
思想会客厅~~~
金之平视线~~~——叫响“河海津韵”城市名片②
深一度~~~
漫话~~~
新视野~~~
新视野~~~
基层声音
本报与各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渤海潮
从“小特产”读懂一座城
杨建楠

  “外地朋友来天津玩,该让他们带什么特产回去?”从前,这个答案可能是麻花、糕干、海鲜等美食。如今则有了许多新答案。画着煎饼馃子的冰箱贴、杨柳青年画主题的帆布包、各种津农精品……时代在变,游人在变,津味特产也不断有新成员加入,共同诠释着天津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内涵。

  特产,“特”字当先。天津因河而生、因海而兴,拥有独特的河海文化。得益于河海津韵的熏染,塑造了各种津味特产。特产的“个头”可以很小,一块糕点、一个冰箱贴、一根萝卜就能承载起这项美誉。特产的外延却可以很大,农产品、手工艺品、小吃……都能被囊括其中。小小特产背后凝结着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透过它,人们能够看到一座城市的过去,品味一座城市的底蕴,感受一座城市的精神,进而读懂这座城、爱上这座城。

  透过“小特产”解读天津,扑面而来的先是一股烟火气。“巨大一个煎饼馃子,撒满了葱花和芝麻。”如果在社交平台看到这样的评价,你是否以为网友在分享美食?点开说明,却是冰箱贴。这类新奇有趣的文创产品浓缩了津味文化。有人说,“津味,离不开唇齿间的津津有味”。石磨、绿豆面的煎饼最地道,是对老味儿的坚守,“大饼卷一切”又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相声大师侯宝林曾点评天津的豆浆:“那叫醇,就跟天津人一样,厚道!”各种津味早点构成了特色十足的津味烟火,这浓浓烟火气中,承载着这座城的人文韵和天津人的精气神,蕴含着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幸福感。

  河西区的一家老字号集合店,被网友称为“适合一站式‘进货’天津特产的地方”。桂发祥麻花、鸵鸟墨水、杨柳青年画……在这里,老字号抱团经营,各种非遗展轮番登场,当铺、裁缝铺、照相馆等近代老店的经营场景也被还原。人们不仅能“买买买”,还能了解天津工商业的变迁。这些特产虽小,背后藏着的却是一家家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老字号。

  透过老字号,人们得以触摸天津赓续百年的工商文化基因、感受多元包容的津派文化。诞生在运河边的独流老醋,因运河而兴,其历史与技艺也反哺运河文化、漕运文化,汇入多元一体的河海文化。泥人张、杨柳青年画既是老字号又是天津民俗文化的代表,这些具有产业属性的民俗文化不断在内容创新、跨界融合、多元发展上积极探索,让天津的文化味更具层次感、吸引力。种种探索具象化为一件件特产,无论是技艺精湛的“老招牌”,还是充满新意的文创产品,它们的诞生、出圈,折射津派文化的与时俱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技艺、现代生活不断碰撞、相融,让“小特产”有了大内涵。

  土特产里,也蕴含着一座城市的创新力。从孩子的喜好上获得灵感,杨柳青木版年画对传统的“娃娃抱鱼”图样进行改造,“熊猫抱鱼”的新图案印到了旅行包上;种业科技创新,让小站稻有了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和越来越先进的配套栽培技术……从老到新,很多特产看着不起眼,却能串联起城市的过去与现在,以一件件特产为载体,河海津韵不断被注入时代特色、创新活力,跨越时空界限,历久弥新。

  从烟火气到文化味,从科技感到现代范儿,每一种特产,都是城市文化的生动注脚。这也提醒我们,每当来到一个地方,不妨多去瞧瞧特产,那里藏着一座城市最真实的模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