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五行通臂拳的第五代传承人韩宝顺,自小就对中华传统武术充满浓厚兴趣,尤其钟情于五行通臂拳。过去二十多年里,他一直专注于五行通臂拳的推广与传承工作。他说:“五行通臂拳不仅是一种武术形式,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及养生之道。”
从师父手中接过教鞭
出版五行通臂拳教材
五行通臂拳亦称猿猴通臂拳,该拳模仿猿猴的形体动作,以摔、拍、穿、劈、钻为主线,立轮成圆,放长击远,练到肩如轮、臂如扇、肘如环、腕似绵,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优秀拳种。五行通臂拳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因其技击性强、实用性好,影响遍及全国。近年来,五行通臂拳在天津的传人中,有多人走出国门,将该拳传播到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韩宝顺八岁便开始研习少林基本功,随后拜入五行通臂拳第四代传人邓鸿藻先生门下学习。上世纪70年代初,退伍之后,他继续跟随邓先生练习,系统接受了五行通臂拳和传统杨氏108式太极拳的训练。自此以后,韩宝顺始终坚持每日练习,从未间断。师父邓鸿藻对弟子的要求极为严格,收徒之前必须经过细致考察,不仅要求政治素质过硬,更需具备刻苦钻研的精神。正是这样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学理念,使得韩宝顺不仅掌握了精湛的武术技艺,也培养了崇高的道德情操,提升了个人修养,同时促使韩宝顺思考,“如何更好地教学,才能让五行通臂拳传播得更远?”
五行通臂拳的传承在天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其自身的历史更为悠久。韩宝顺介绍:“最早的文字资料收集自明朝周淮颖编写的《五行通臂拳谱》,这是首次以文字形式记录该拳法,其手抄本世代相传至今。”为了教学方便,韩宝顺汇编了多本教材,自2000年年初开始至今,编纂了超过100万字的文字资料。他编写的《五行通臂拳练法与用法》,配有光盘指导读者练习,该书详细介绍了该拳种的历史渊源、基本动作要领及其实战应用等内容,成为许多爱好者入门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书籍是知识传播的最佳载体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人正确地掌握这门武术技艺。”他说,“我的师父邓鸿藻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编写教材,虽然当时主要是实践练习,但他一直在整理和编写文字资料,只是没有正式出版。我认为这些内容应该被正式出版,花了10年时间整理补充材料并出版了《五行通臂拳练法与用法》,这也是对五行通臂拳历史文化的传承。”
在他看来,自己必须练好功夫才能有所体会,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东西。“纯理论的内容需要实践来支撑。我整理老师留下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创作,书中三分之一是老师留下的内容,另外三分之二是理论部分和新补充的内容,如名词解释和注解等。”为了编写书籍,他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他说:“武术不仅需要形体上的传承,还需要文字记录,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形体艺术。”
中国的武术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承传统武术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形体上的锻炼,还强调文化的修养和生活哲学的总结,例如处理事情时心胸要宽广,看待问题也要透彻,这些思想都在武术传承中传播。他说:“太极拳的推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想战胜对方,光靠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和策略。这与《孙子兵法》中的‘多算胜,少算不胜’相呼应,强调了提前谋划的重要性。”
韩宝顺认为,中国武术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既有实用性也有观赏性,因此中国武术“没有套路不传艺,没有功夫不赢人”。很多人习武时注重表演性质的内容而忽略了基本功的练习,这是不可取的。他说:“中国武术的基本功非常重要,每个拳种都有其独特的技术要求。少林拳和八极拳虽然都是拳术,但发力方法和进攻策略不同。八卦掌和太极拳又有所不同,通臂拳和大洪拳、小洪拳也有各自的特点。中国武术各个派别最终九九归一,哪个拳种都好,关键是你的功夫是否练到位。”
二十余年坚持公益武术教学
传授技艺和传播文化两手抓
从2000年起,韩宝顺便致力于中国传统武术的教学工作,并且一直是以公益性质进行。他说:“我们的队伍中有许多党员,整体素质很高。近年来,学习通臂拳的小孩逐渐增多,有的孩子从五六岁开始接触,七八岁就开始正式学习了。一些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坚持训练,现在已经有几个学生大学毕业并参加了工作,有的还去外国留学了,并在当地推广通臂拳。”
韩宝顺说:“我有一个徒弟,他从9岁开始跟我学习武术,今年大学毕业了。他9岁时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都不理想,经过一年多的训练,他的学习和健康状况都有了显著的改善。练习中国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还能提升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和协调性,并提高思维活跃度,这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自2004年以来,韩宝顺带领的武术队伍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了数十枚金牌,包括四次团体一等奖,“我们的团队有几十人,每天坚持训练,其中12人是教练组的核心成员,2006年我们成立了‘五行通臂拳研究会’,按照日锻炼、周授课、季讲评、年底总结的模式运作。今年为参加天津马拉松的选手加油鼓劲,我们还组织30多人在马拉松沿线现场表演。”
近年来,天津学习五行通臂拳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学员有四五百人,学员也走出天津,到全国各地进行五行通臂拳推广。韩宝顺已经收了70多个徒弟,蒋锐、黄桂兰与杜岚是五行通臂拳的第六代传承者。
蒋锐透露,他师从韩老师已逾二十载。青年时期,蒋锐在下乡插队期间虽涉猎过多种武术项目,但始终渴望觅得一位杰出的导师。自2004年起,他坚持不懈地追求技艺提升,不仅身体强健、心态年轻,更使他荣升为团队总教练,引领更多学子步入武学殿堂。在选择徒弟时,蒋锐也恪守师训,尤为重视道德修养与个人品质,“我的师父是德艺双馨的典范,在武术及文化界均享有崇高声望。他对书法艺术与历史学也怀有浓厚兴趣,进行了学习研究。”
徒弟黄桂兰工作时便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退休后她正式拜入韩宝顺门下,至今已有二十载。“我是师父的首批弟子之一。我记得开始练习那会儿,纯阳剑术非常流行,其使用的长袍剑尤为引人注目,正是这种舞剑的美感吸引了我,从而对该剑法深入学习。”
杜岚介绍:“师父的教案都以毛笔书写,他的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在理论课上,他会详细讲解武术的基础知识,并穿插历史典故,引人入胜。随后,我便跟随师父习武,即使在过年期间也不曾停歇。”
三位传人纷纷表示,在他们的大家庭中,大家都非常乐于分享,师父更是倾囊相授,武术的魅力无穷,学习刀枪棍棒,即使几十年也难以穷尽其妙。
韩宝顺将这些宝贵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年轻一代。他每天都勤奋地写作,生怕有所遗漏,力求将一生所学都记录下来。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还记录影像资料,以防止这些珍贵的知识失传。杜岚说:“如今,我们已经传承到了第七代,师父无私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大家。我们的技艺并非套路化的表演,而是真正的传统老架子,这种微妙之处,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其美妙。”
韩宝顺表示,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传统武术的项目种类逐渐减少,有的甚至失传,例如长兵器的练习变得较为罕见,这主要是由于场地限制和技艺需长期积累的特性所致。尽管如此,基本的技艺仍然得以保留。他说:“中国武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继承起来并不容易,因此我们应先专注于传承,而非急于创新。”
古稀之年的韩宝顺表示,非遗项目的设立,旨在保存传统文化并确保其代代相传,“不能将经济利益置于首位,而应把传承放在第一位。时代在变化,武术传承方式也在变化,不变的是武术所蕴含的尚武精神和哲学思想。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非常丰富且内涵深刻,对于丰富人的思想非常有益。在传承武术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承技艺,还要传承思想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