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4年桂冠童书“百强名单”在天府书展上发布,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新蕾出版社《一词一世界》入选“百强名单”。该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代讲解员、终身研究员齐吉祥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一本词汇溯源录,书中的内容贯穿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
博物馆讲解员被誉为“博物馆、纪念馆与社会交流的桥梁”,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社会对博物馆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代讲解员,齐吉祥从事博物馆讲解工作四十余年,亲历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变迁,接触了数以百万计的观众,他认为博物馆讲解员要主动承担起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每个词语的发展演变
都呈现一幅历史画卷
《一词一世界》这本书精心遴选大众耳熟能详但古今含义已发生重大变化的词语,从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物入手,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将词语的发展、演变一一呈现。词语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词语的产生和使用的场景,都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被巧妙揭示出来。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齐吉祥就有了要创作《一词一世界》这样一本书的想法。齐吉祥说,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展厅(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前身)讲解文物时,有时会涉及一些公众耳熟能详的名词,这些名词的本义与现今的语义之间差距很大,将其来源或本义与文物联系在一起后才令人恍然大悟,齐吉祥也由衷感叹词语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
例如,由青铜器铸造引出“模范”两个字。 在做一个青铜杯子时,要先拿泥做一个杯子叫做“模”,但是有的“模”不能铸造,需要把“模”变成“范”。在“模”上贴泥而翻制成的外模或凹模,被称为“范”。制作青铜器,第一步是制“模”,第二步是制“范”,第三步是将“模”和“范”合在一起才能够浇铸。
再比如由贝币引出“宝贝”。在四千多年前交易是不需要用钱的,都是进行物物交换。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家就需要找一个标准物来置换,但是这样交换起来也不方便。人们还需要找更方便交换的方式,于是海边的海贝就成为最早的货币。因此,海贝衍生出一个词叫“宝贝”。本来“宝贝”是一种货币,但是现在衍生出贵重东西可以叫宝贝,小朋友也都被大人称为“宝贝”。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受内容和时间的限制,在博物馆讲解工作中齐吉祥无法对文物涉及的名词充分展开说明,对相关知识只能点到为止,一些观众觉得意犹未尽,往往在讲解结束后,与他就一些词语的生成、使用、变化以及衍生的故事进行探讨。于是,齐吉祥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结合考古发掘、文物知识和历史典故,将这些词语做进一步的挖掘、梳理,既说明一个词是怎么产生的,又自然导出和它紧密相关的文物、历史知识,就像微缩景观小中见大一样,通过一个词,讲出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这就是《一词一世界》的由来。
《一词一世界》这本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创作难度很大。第一个难点在于选词有难度。因为是立足文物讲词语,所以既要讲物又要说词,讲的都应该是与文物有关的词语,从海量词语中选取合适的词并非易事。另外,为了增加可读性,作者还要尽量选取那些衍生了新含义,甚至跟原义有巨大差异的词。
例如“牺牲”这个词,涉及古代的祭祀制度。现在讲牺牲讲的是一种精神,而古代说的牺牲是祭祀天地时的羊、牛等牲畜。而这些牲畜毛色要一致,不能有一根杂毛,称作“牺”,不能有一点皮外伤,要把最好的给天地,称作“牲”。“牺牲”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为了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让所书所写专业准确,齐吉祥向北京天坛公园原总工程师讨教了古代祭祀的规章制度。
人们都熟悉李白《静夜思》这首诗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在做讲解员时,齐吉祥问了很多名小朋友,床前明月光的“床”是什么床?不仅小朋友们不知道,就连很多老师也不清楚。绝大多数小朋友说“床”就是睡觉的床。
其实,有一种解释为,这首诗中的“床”指的是井床。齐吉祥表示,在古代水井对人来说非常重要,由于人们要吃井里的水、要洗衣,所以需要到井旁边打水,水井旁就经常能够聚集很多人。有人看井边老有人,就把自家鸡和蛋拿来卖,还有的人把自家织的布拿来卖。所以中国最早交易的场所就在井旁边,市井一词就是源于此。后来人们怕脏水流到井里头,在井口周围筑起一个台,这个台就叫井床。因此李白诗中“床前明月光”,很大可能是作者走到村口,看着水井周围的光想到老乡们聚集聊天,才创作出来的。
齐吉祥介绍,这本书第二个创作难点在于,该书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如建筑、冶金、纺织、农耕、酿造、天文、体育、绘画等,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小百科。然而,其中不少知识,他自己一开始也是一知半解,缺乏积累。为此他一字一句认真推敲,为了弄清楚一个细节,常常翻书、查阅考古发掘报告到深夜,向行家求教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另外《一词一世界》在整体设计时,还考虑了词语之间的关联性,力求有系统性、有条理。齐吉祥说,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就不会有十足的把握,凡是不确定、有疑问的东西他是不会写出来的。尤其是考虑到《一词一世界》这本书是给孩子读的书,更不能有错,所以创作时他慎重再慎重。
●有幸得到了众多著名专家指点
合格讲解员需不断更新知识库
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代讲解员,齐吉祥亲历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变革。1959年,齐吉祥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刚进入博物馆,齐吉祥感觉就像掉进了一个“专家堆”里边。当时,有很多全国各地的专家来支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设,其中有来自研究机构的,也有来自各大知名学府的。那时,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二十几位讲解员被分成了四个讲解小组,分别负责“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内容的讲解,齐吉祥被分配到“明清”小组。时任领导对年轻同志非常重视,每个小组都有一位专家负责给大家上相关的历史课。比如“明清”组,由中国人民大学的李华讲师,主讲明朝、清朝的历史。
齐吉祥在做讲解员时,有幸得到很多著名专家的帮助,使他快速成长起来。1959年,齐吉祥有幸与沈从文成为同事,沈从文曾多次带领他前往故宫参观,给他讲授书画、瓷器、丝织品等方面的知识。齐吉祥也经常骑车到东堂子胡同沈从文的家中,将自己不成熟的习作请沈从文指正、修改,来来回回,这样的请教有二十多次。由于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话,齐吉祥也没办法预约,但沈从文平易近人,每次都是他一敲门,沈从文就立即请他进来,不管多忙都会停下手头的工作,用毛笔仔细修改齐吉祥的文章,一手小楷工工整整。
上世纪70年代,有一次中国历史博物馆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安排了专场参观讲解。齐吉祥站在隋唐展区入口迎接观众。大约上午10点,有一位个头不高、身穿风衣的观众走了上来,齐吉祥就迎上去给他讲解关于隋朝的内容,其中还指着隋朝时期著名建筑之一赵州桥的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讲解了大概半小时。当时博物馆内有一个休息室,代表委员们可以进去喝水、休息。齐吉祥陪同观众进去短暂休息,这个时候齐吉祥就问了一句:“您贵姓?”这名观众说自己是茅以升,齐吉祥一听吓了一跳,有些尴尬地说:“我给桥梁专家讲解赵州桥,这不是在关云长面前耍大刀吗?”茅以升笑了笑说:“你说得不错,讲的也没有错误。”齐吉祥连忙说:“我就会这几句,再多了我就不会了,您能不能给我深入地讲一讲?”茅以升很干脆地答应了,当时就留下了自己的地址和电话,说齐吉祥可以到他家去,给齐吉祥一些学习资料。当天晚上齐吉祥就骑车到了茅老家,茅老将五六页用复写纸写的赵州桥的资料交给齐吉祥,这些资料上还有茅老用钢笔改的内容。从这以后,齐吉祥经常到茅老家里请教。茅老搬家后,他还将新地址给了齐吉祥。
齐吉祥说:“这些专家有着真才实学,还非常乐于帮助青年一代,才使得我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积累了丰富的文物知识。”
齐吉祥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在日常讲解过程中,他非常注重记笔记和卡片。比如当讲解跟“谷”有关的内容时,就会记录什么叫五谷、中国最早的五谷是哪些等资料。齐吉祥记得,他背诵关于中国水稻的最早种植时间,最开始是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过了几年变成八千年前,而现在是一万年前。这种变化也体现了我们国家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像这样的事情,齐吉祥只要知道了就会赶紧拿卡片记下来。自制的读书小卡片塞满了一整个抽屉,战国、秦、明、清……按照年代存放,泛黄的卡片上,是蓝色钢笔字。齐吉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卡片一方面可以加深印象,另一方面也方便利用零碎时间随时记。”
齐吉祥要求自己每天要有8个小时阅读时间,在上下班路上也会拿出知识卡片,边走边背。在展厅工作时,齐吉祥每次等观众的间隙,都会从兜里拿出一张卡片进行背诵,有时候没有带卡片,就背诵展览陈列的说明。
知识和文化才是自己的底气,内心是一条丰沛的大河,才能从容不迫地给观众端一杯水。齐吉祥认为,博物馆讲解员这个岗位看似平凡,但对人的文化素养要求极高,不仅要讲博物馆藏品的价值、革命历史事件,还要讲文物背后的故事等,要“授业”更要“传道”。
●博物馆讲解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要让观众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
在齐吉祥看来,博物馆讲解工作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熟练背诵讲解稿;第二个层面是生动地讲述给观众;第三个层面,是因人施讲。比如,观众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是国内观众还是外宾,讲解需求差别很大,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齐吉祥表示,首先要在知识层面充实自己,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有一次在讲解后母戊鼎的时候,讲解稿就4句话:“商代的后母戊鼎,重875公斤,商王为祭祀母亲铸造的,反映了商代高度发展的青铜制造工业。”有观众问,为什么叫“后母戊”,“后母戊”这3个字在哪里?他没法回答,齐吉祥逐渐意识到,光背讲稿上的东西远远不够。与观众不断互动的过程,也是齐吉祥下大功夫不断学习、积累知识的过程。
“怎么讲观众才能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齐吉祥不断摸索,形成了因人施讲的独特风格,如今因人施讲已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在给小学生、中学生等讲解时,齐吉祥都会根据孩子的年龄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讲解,为了能讲解得更生动,他每年都要自费购买学生的历史课本并进行研究,找到课本内容与博物馆内容交叠的部分。比如,课本上有些图片是博物馆里有的,半坡遗址中的房子、秦始皇画像等在历史课本第几课第几页,齐吉祥对此都了如指掌。每当有初中生来,他都会先询问老师历史课讲到了第几课,讲到展厅里与课本相关的文物时,就会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拓展,讲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
在工作中与很多师生交流,齐吉祥发现,很多中学历史老师的历史知识比较扎实和深厚,可是明显欠缺文物知识。文物和历史是密切相关的,于是,齐吉祥着手向各地的历史教师讲授文物知识,足迹遍布我国30多个省份。
有一次,齐吉祥给几十名历史老师讲隋唐时期文物的知识。他讲中国唐朝时发明的曲辕犁,不仅有图片说明,还讲解曲辕犁的工作原理。他讲唐三彩,特别讲了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介绍陶与瓷的区别;讲唐三彩的“三”不是三种颜色,而是多的意思;讲唐三彩虽然漂亮,但是随葬品,作为屋里的摆设是清朝以后的事情了。齐吉祥的讲座非常专业、生动,与日常教学衔接紧密,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齐吉祥说,有一次接待的德国专家是专门研究针的,这位专家在博物馆看到中国山顶洞人的骨针,就希望齐吉祥讲一讲中国早期的钢针,那个时候齐吉祥还不知道中国汉代就有钢针,于是就介绍了北宋刘家功夫针铺印制的广告,这个广告上有“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字样。德国专家看了以后,惊讶于八百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用印刷的方式去做广告推销针,说他还要来,要送齐吉祥一本书,来继续讨论。后来,德国专家第二次来博物馆参观,特别送给齐吉祥一本书。
此外,齐吉祥认为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特点,所以他一直坚持做观众调查。他每次给观众讲解完以后,都要跟观众聊一聊,然后写一个卡片,上面记录今天接待的观众情况和交谈内容。下班以后,齐吉祥会整理这些卡片,去体会、总结观众的特点。后来他还总结出了一套统计整理方法:给谁讲、讲什么、为什么、怎么讲。对于怎么讲,齐吉祥往往还要多一些思考:怎么讲观众能听懂?怎么讲观众喜欢听?怎么讲观众能记得住?
齐吉祥回忆:“我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最开始对历史、文物都不懂,完全是服从分配,甚至还羡慕被分到中国革命博物馆讲李大钊、刘胡兰的同事。随着讲解工作的深入,我感觉到这份工作有价值,能够传播历史文化。后来,大部分同龄的同志因为年岁大了,就转到了其他部门,继续做讲解员的包括我在内就俩人。”那时候他不仅不想转行,还遇到过两次做馆长的机会,但是他都毫不犹豫地谢绝了。
齐吉祥一直在为了“把博物馆事业推上去”而努力,近几年他还尝试在新媒体平台上跟大家分享文物故事,一开始不适应新媒体,写文章或讲解词一写就是一两千字,后来他发现新媒体上的读者或是观众喜欢“吃快餐”,所以长话要短说,设法将最精华的最吸引观众的内容告诉大家。如今,为了推动文物的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耄耋之年的齐吉祥还坚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发挥余热,在《一词一世界》这本书出版后,他计划将书中所写的五十个故事讲一遍,录制音频视频,这样孩子们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不仅能够看到文字和图片,还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