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热点追踪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新蕾出版社《一词一世界》入选桂冠童书“百强名单”~~~
非遗薪传~~~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薪传
刘雯文 让传统盘绳技艺融入现代服饰文化(图)
本报记者 郭晓莹

  盘绳技艺与传统盘扣技艺同根同源,是中国传统服饰的标志性元素。“85后”的刘雯文,不但成为非遗项目“明匠盘绳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还将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作为自己的事业。清末民初,“明匠盘绳技艺”这项传统技艺起源于天津估衣街,创始人就是在估衣街上练就了精湛的盘扣技艺。如今,刘雯文将“襻花”样式运用到了盘绳饰品上,将各式盘扣深刻的文化寓意、含蓄的风格特质在盘绳饰品上体现出来,将盘扣技法和文化精髓传承下来。“我的工作室在古文化街中,这里每天都有许多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希望在这座有着‘沽上艺苑’之称的5A级景区中,能够更好地将‘明匠盘绳技艺’传承下去。” 刘雯文说。

  从“盘扣打纽”做到“结绳为饰”

  记者:作为非遗项目“明匠盘绳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谁对您走上非遗技艺的传承之路起到了关键性影响作用?

  刘雯文:在盘绳技艺的传承上,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的姥姥张树芝,她是“明匠盘绳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姥姥的技艺当年师传于自己的婆婆,即第一代创始人李占荣。“明匠盘绳技艺”起源自传统服饰的盘扣、襻花。在我的记忆中,盘扣、打结、编织,就是姥姥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从小耳濡目染,我对这项传统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由简入繁,学习钻研盘绳技艺。

  在我的家中有很多与结绳相关的资料和书籍,都是我母亲即第三代传承人周宝敏收集整理的。身为教师的她,虽然没有以家传技艺为业,但在这项技艺的文化和历史研究整理方面作出了很多的贡献。这些关于“绳”的传统文化资料,也对我继承和发扬“明匠盘绳技艺”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2012年,我接触到了文玩珠宝。我发现绳艺的展示还有很多方式和可能。于是我将传统的盘绳技艺,从“盘扣打纽”做到“结绳为饰”,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让它焕发新生。

  记者:在传承的基础上,您对这项非遗制作技艺又做了哪些创新?在技艺上或产品拓展方面有哪些创新?

  刘雯文:“结绳为饰”是我对盘绳技艺的全新定义。盘绳技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灵动且多变。以绳艺搭配金银翡翠、珍珠美玉,让绳成为新中式珠宝设计的载体。绳艺饰品不仅可以做项链、手链随身佩戴,还可以设计成包挂、车挂、压襟、软装摆件等多种形式,无论是名奢大牌,还是豪车雅舍,绳艺作品都可以完美百搭。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明匠盘绳技艺”,我们还和其他非遗项目合作,共同研发“双非遗”产品,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用绳艺制作扇箍扇坠,搭配非遗折扇,增加了作品的美观性和实用性;以绳艺为载体,将非遗押花葫芦设计成挂件,呈现出更加古雅灵动的作品;和非遗制瓷合作,以花结流苏为仿古陶瓷作品增添古意,更具有宫廷风韵,效果很好。这种非遗的合作,将传统非遗技艺,赋予新时代的生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欢盘绳技艺,这就是我对项目全新的定义。

  记者: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您在制作中是如何与现代潮流相结合,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和喜好的?

  刘雯文:传统工艺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复制过去,而是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的作品,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随着现代穿衣习惯的改变,新中式风潮来袭,绳艺需要以更多元化的形式,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我把它设计成寓意丰富、造型美观的手绳、项链,方便随身佩戴;把传统花结造型设计成胸针、压襟,可以搭配现在流行的新中式服饰;把它做成古朴的车挂、造型精美的摆件,让盘绳作品可以挂在车里,摆在家中。让传统技艺融入新时代的场景,把古老、神秘的非遗文化用年轻大众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迎合他们的审美和需求,让非遗技艺处处伴随着现代人的生活,兼具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

  记者:在产品开发上,您是如何平衡传承传统与适应潮流的?

  刘雯文:我觉得如今正是一个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国潮国风就是当下最好的时尚风潮。非遗不仅能够在传承中保持其独特性和价值,‌还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引领时尚领域的发展。‌传统技艺的设计和创新,首先要以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为基础。

  绳艺作品不仅要好看,还要具有独特的含义。花结的样式有几百种,“祈愿美好”是绳艺作品的核心,不同的花结代表不同的意义,寓意、历史皆有讲究;在色彩的搭配上,不仅蕴含了中国传统色的东方美学,还兼具了五色五方的损益之理。为不同的客人,设计不同的款式;不同的时节,推出应时应景的作品,这些都是打造新时代爆款产品必须要兼顾的。我制作短视频来讲解我的设计理念,让更多人了解“明匠盘绳技艺”作品的创作初衷和内涵,引发共鸣,是对传统技艺非常好的弘扬方式。

  通过自媒体“云授徒”

  记者:在网络新时代,您对市场开拓采取了怎样的新模式?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刘雯文:对推广弘扬非遗技艺来说,网络自媒体是非常好的平台之一。我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将非遗传统技艺推广到全国。我将编绳教程录制成短视频并发布到网络平台,收藏量达到数十万,以“云授徒”的方式,让不计其数的爱好者通过我的教程打开了通往绳艺世界的大门。这种新兴的技艺展示方式,‌吸引了源源不断的人前来咨询和学习,‌成功打破了传统收徒方式的限制‌。很多外地的朋友打电话来,表示对“明匠盘绳技艺”的设计理念和作品风格非常感兴趣,想来天津学习这项传统手工技艺。

  癸卯岁末,我制作的“甲辰龙绳”短视频发布仅一天,播放量就破百万,订单量过千,同时达到了技艺传承和市场宣传的目的。有一位在马来西亚工作的客人,在某网络平台上看到了我这款龙绳,非常喜欢,想要定制。但由于这个平台我不经常登录,这位客人在网上联系了半个多月也没有联系到我。后来几经周折,通过其他途径终于找到了我。当时他还开玩笑说:“再联系不到你,我就要坐飞机回国,去店里登门拜访了。”这位客人当时和我定制了将近两百条龙绳,给自己公司的员工做年会的伴手礼。

  记者:目前这项非遗技艺的市场情况如何?您对未来发展的新目标是怎样的?

  刘雯文:随着国潮新中式的兴起,绳艺饰品作为新国风重要的元素,其市场潜力不可小觑。雅致茶室中摆放的中国结,旗袍襻侧佩戴的压襟,汉服腰间悬挂的绦子、流苏,搭配新中式服饰的胸针、项链,绳艺作品处处可见。在未来,我将坚持贯彻“结绳为饰”的理念,让绳艺作品更加多元化,更加大众化。在发展结绳中式珠宝的同时,尝试开发其他风格的绳艺主题文创产品。

  我们在津、京地区多次开展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展示、宣传、推介活动,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非遗文创、文博衍生品再次“圈粉”无数,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记者:您认为,把这项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下去的关键在于什么?在传承发展中是否遇到困难?

  刘雯文:传统手工技艺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困难,就是难以量产。产品批量化需要人力的支持,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就成为发展的关键。盘绳技艺之艰辛,绝非外行人所能理解。从艺者不仅要有很高的审美,还要有足够的力量去环结缠绕,往往一个结扣,就要反复抽动、调节,反复四五遍,才能保证作品的紧实工整,而且制作一件作品,需要一气呵成,中间不可停顿。复杂的作品,有时一干就是三五个小时,这就需要匠人有足够的耐性和坚忍的意志。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热爱绳艺,兼具耐心和审美的朋友,加入“明匠盘绳技艺”的传承。

  记者:在这项非遗制作技艺的人才培养上您有什么新举措或新理念?

  刘雯文:我认为要通过自媒体搭建视听平台,提高非遗传播表达能力,让非遗资源走上“云端”。除了利用自媒体在网络平台宣传和传授非遗技艺,我也会经常开展非遗体验活动,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近留学生群体,不仅培养了青少年对传统技艺的兴趣,还将中国的非遗技艺推广到全世界,让更多人了解绳艺的魅力。在我看来发展非遗的关键在于,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例如与社会机构、品牌企业等合作,在社会范围内推广非遗技艺;通过“研培计划”等措施,提供创新动力,增强非遗传承人群的创新活力;设计开发绳艺文创产品,将非遗和文创融合起来。促进非遗传承,根本上是要推动非遗创新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