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进文明互鉴 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创新
乔孟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这为外语课程思政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遵循。新时代新征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努力回应时代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在文明互鉴视阈下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外语教育。

  当前形势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党和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外语教育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助推文明交流互鉴、加快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外语教育要不断改革创新,将外语课程思政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着力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在外语课程思政创新中厚植家国情怀

  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化观认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外语课程思政创新,首先应该恰当处理国际视野和中国立场之间的辩证关系,扎根中国大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话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培养具备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合格外语人才。

  在外语教学中创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文明互鉴思想指导下,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自觉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养分。比如,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拓展中西方经典文本的比较研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并探讨其外语表达的内涵。通过思政创新帮助学生在世界文化的大框架下理解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体系,在对人类共同价值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

  同时,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创新还要深入挖掘并积极推动当代中国话语融入外语课程思政。当代中国话语为外语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厚资源和价值引领,与外语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思想认同,提升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本领。当代中国话语融入外语课程思政实践已逐步展开,深入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创新发挥积极作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翻译教学,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其中的关键术语,领会其思想要义,理解“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对外翻译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的中国话语国际表达与传播的能力。

  在外语课程思政创新中拓展国际视野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胸怀天下”作为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外语课程思政创新,应胸怀天下,立足文明互鉴,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推进既有娴熟外语能力又具备出色跨文化传播意识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融通中外,提升学生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更好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培育包容心态和开放胸襟,深化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解,从而在外语教学中深入贯彻文明多样、文明平等、文明包容的理念以及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例如,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引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相关作品进行阐释,同时在文明互鉴视阈下延伸探讨与同主题中国文学作品的比较,在文艺和思想的跨时空对话碰撞中,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国家与民族既有自身独特鲜明的文化系统,同时也共享共同的价值追求。综上,在外语课程思政创新中,立足多维的文化视角,以特定文化观念为切入点,聚焦文化差异中蕴含的共同价值,不断总结和发掘不同文化的深层共识,从而促进外语课程思政创新。

  外语课程思政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

  推动文明互鉴视阈下外语课程思政创新,要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融入思政要素,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综合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展开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推动文明互鉴视阈下外语课程思政创新,要不断提高教师思想素养和创新能力,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协同一致。首先,外语教师应深化对外语课程思政创新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探索外语课程思政的有效模式。其次,锚定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新目标,不断提升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政治引领、价值塑造的贯通融合。这就要求相关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综合业务能力,厚植家国情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推动文明互鉴视阈下外语课程思政创新,要注重实践,积极开展“大思政课”教学。要高度重视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指向,引导学生将外语技能的实践性和相关思政主题的社会实践性相结合,将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转化为具体实践,将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增强自身的专业自豪感和责任感,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积极贡献外语人才的力量。

  (作者为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博士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1BYY059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