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津沽学人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天津日报
合办~~~——冯尔康先生与中国社会史研究
百岁忆往~~~
沽上丛话
生活中的鲁迅(十六)~~~
~~~
电影频道
佳片有约~~~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0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岁忆往
忆旧二则(图)
周骥良

  天津解放初期的作家群

  天津解放前的文坛较为知名的作家,是写武侠小说的宫白羽和写言情小说的刘云若。天津解放后,天津作家群开始形成,他们是进城参与创办《天津日报》的郭小川、方纪、孙犁;随市工会工作组进津的王林;随军管会文艺处创作组进城的鲁藜、芦甸,另外还有四名“小兵”,够不上作家但是很有朝气,他们是杨润身、王昌定、鲍昌,这三位都是随文工团进津的,另有一个就是我周骥良,是从地下战线转上来的。

  这四名“小兵”对天津文艺创作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杨润身作为编剧之一,参与到电影《白毛女》的创作中,1951年电影上映,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影片。王昌定是个大学生,进津之后他写出了一部《海河春浓》,这是天津第一部反映工业题材的长篇力作。鲍昌在天津工作、生活了36年,成为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文学组织工作者,后来调到北京工作。从地下转到地上的我,担任新中国第一份文艺小报《星报》的副主编,随后又参加了电影放映审查工作,还写出了长篇小说《我们在地下作战》,这是新中国唯一一部写少年儿童参加地下工作的长篇小说。

  这就是天津解放初期的作家群,大家一起推动了天津文艺的繁荣发展。

  天津名票友王君直

  王君直(1867—1931),盐商世家子弟,早年在清王朝末年的学部做过事,后来又当过天津商会副会长,称得起是有头有脸的文化人。他一生热爱京剧,组建了一家京剧票房,和票友们一起学唱、研究谭鑫培的谭派戏。有一年他去北京办事,在一饭庄赴宴,那时饭庄雅座之间都是隔着一个门板,不见人但是能够听见声音,他即席唱了几段谭派戏。孰料,门板那边的恰恰就是谭鑫培,惊得谭鑫培过来问候并说,你唱我的戏就像我唱的一样,你是怎么学来的?怎么研究出来的?于是两人成了一见如故的好朋友,谭鑫培后来只要到天津演出,就请王君直坐在场面的后边,这样可以听得清楚,也看得清楚,他成了研究谭派戏的专家。

  当年孟小冬随着她的师傅仇月祥来到天津,因为孟家班光跑外地没进过北京天津,所以在京剧界人看来这是外户人家,不成正统,仇月祥就把孟小冬带到天津,让她接受正规洗礼。孟小冬当时唱的是孙菊仙的孙派戏,讲究的是高门大嗓,仇月祥就托人请王君直来看戏。王君直来了,看了一场戏,就叫人把仇月祥和孟小冬叫来,他说:这戏是唱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女孩子家扯着嗓门喊,这不是唱戏啊,这是喊戏呀,不行!并说她气力不足,还是学余派戏吧!余派戏讲究的是韵味,讲究的是低音高唱。于是,孟小冬从此改唱余派戏。

  孟小冬的余派戏是谁教的呢?她到王君直的京剧票房,那儿的人都对余派戏有所研究,所以孟小冬在天津找到艺术的起点,开始脱胎换骨。她在天津唱得很红,到北京唱得更红了。

  后来王君直去世了,孟小冬一直记着王君直对她的嘱咐,就托人向余叔岩传话:我是受王君直指点才学余派戏的,你的徒弟不多,而且有的不能传你风格一致的唱法(这确实是余叔岩的要求,他要求台上台下都必须风格一致,你演一种类型就不能演另外一种类型),可否收我为徒。余叔岩当时已身患绝症,但是感念恩师王君直(二人有师生之谊)的培植,就收了孟小冬做徒弟,孟小冬拜师学艺,传承了余叔岩的艺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