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史研究的兴起与繁荣,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发生的重大变革。梁启超提倡的“新史学”主张研究全体民众的历史,被视为社会史研究的发端,引起学界对民间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关注,打破了传统中国史学独重“帝王将相”的局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特殊时期,社会史研究遭到中断,改革开放后迎来复兴,有力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变革与创新,也增进了公众对历史学的认知与理解,至今已蔚为大观。在这一曲折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冯尔康先生被海内外学界公认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倡导者、引领者,为这一史学领域的复兴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冯尔康先生1934年生于江苏仪征,1955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学系,1959年毕业后任系助教,师从著名史学家郑天挺先生攻读明清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执教。冯先生求学期间涉猎广泛,除在郑老指导下钻研明清史,也修习雷海宗、杨生茂等老一辈史学名家的课程,逐渐意识到饮食、服饰等生活方式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萌发对社会史研究的兴趣。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清代中叶江南租佃关系研究》,探讨了生产关系、地租形态等当时史学界的主流议题,也涉及下层民众的产业经营与社会生活,为日后正式转向社会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史学研究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走向活化与深入,与海外学界的交流也迅速展开,新的学术思潮正在酝酿。冯先生有感于历史学因过分强调阶级斗争而导致的牵强僵硬、趋附时势,又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与法国“年鉴学派”关注普通民众的影响,立志从事社会史研究。1985年,冯先生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国社会史”选修课。1986年10月,在先生发起下,南开大学历史系与《历史研究》杂志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合作,举办了“首届中国社会史学术讨论会”,被学界同仁认为“开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之先声”。冯先生在此次会议上提交的论文《开展社会史研究》,发表于1987年《历史研究》第1期,对中国社会史的定义、研究对象与意义作出系统论说,强调社会生活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历史得以丰满和形象化。他还敏锐地判断,社会史目前虽属“边缘学科”,但“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开展,历史学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将出现繁荣局面”。此文是新时期学界对社会史理论首次自觉作出的探讨,引发广泛影响。冯先生在社会史复兴时期的倡导、引领之功,于斯可见。
冯先生不仅提倡进行社会史研究,更身体力行,率先作出一系列实践和探索,成就斐然。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30余年间,他在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宗族史。冯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展开对清代宗族祠堂的研究,改革开放后持续推进,撰有《中国古代的宗族和祠堂》《中国宗族制度与谱牒编纂》《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等著作与30余篇论文。他对清代宗族的考察,既重视运用嘉庆朝刑科题本等新出史料,关注宗族社会的细部状况,包括宗亲互助、财产管理、族人的宗族意识等;也对如何在整体上理解和评价历史上的宗族提出新见,即宗族自治、互助的功能有助于维系民众生存与社会稳定,宗族内部洋溢的亲情意识也有助于建设当代社会文明,应予以正面评价。不宜因循将族权视为封建主义“四权”之一的旧有思路,对其完全否定。
第二,社会生活史。冯先生长期将社会生活视为社会史的主要内容与研究重点,并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与清初剃发易服为例,强调生活方式的冲突足以影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990年,冯先生与常建华教授合撰《清人社会生活》,围绕等级、社团、宗族、家庭、娱乐、婚丧嫁娶、少数民族等议题,对清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出翔实论述,成为国内断代社会史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先生在清代社会史领域也撰写了多篇论文,或收入文集《顾真斋文丛》,或以通俗形式改写为《清人生活漫步》一书。又撰《古人社会生活琐谈》一书,汇集了他研习和讲授中国社会史的一些成果和心得。先生自陈研治社会史的初衷是“写大众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书”,他对社会生活史的探索与这一旨趣最为接近。
第三,社会结构史。社会结构作为社会史的“骨架”,也同样受到冯先生的重视。先生1994年主编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一书,以各类社会组织与群体为线索,系统考察了先秦至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2019年又有《古代宗族与社会结构史》这一著作问世。他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考察,认为等级制贯穿在一切生活领域,等级意识系统强烈,流传久远,社会结构与生活也受到宗法观念的渗透,反映出古人的从属关系。冯先生《中国古代农民的构成》这一篇名作,也是将等级分析方法运用于对农民群体的界定,将没有政治社会特权的平民地主也视为农民,而非笼统地称为统治阶级。
第四,社会史史料学。冯先生鉴于社会史不受传统史学重视,史料较为分散,从而提倡建设中国社会史史料学,系统发掘和利用相关史料。例如,他很早就意识到清代刑科题本对研究清代社会风貌的重要价值,自1983年起连续4年带领研究生和本科生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并摘录“内阁全宗·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的嘉庆朝档案32351件,共抄出500余万字,从而开创性地利用刑科题本,在一系列研究中细致描摹了18—19世纪中国宗族与下层民众的生活实态。先生及其研究团队抄出的史料,已由南开大学杜家骥教授、常建华教授先后以《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2008)、《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分省辑刊》(2019)为题整理出版,贡献给了学界。昔日不分寒暑的辛勤抄录,至今业已结出硕果。
在研究工作之外,冯先生还在其他方面积极推动社会史学科的成长。在他的组织下,中国社会史学会于1987年成立,挂靠于南开大学。学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研讨会,注重研究机构与报刊出版机构合作,共同追踪、引领各类新锐议题,至今已召开十八届。1986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成立了中国社会史研究室,1999年组建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冯先生出任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次年,中心获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已成为国内社会史研究的重镇。先生编著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中国社会史概论》等研究综述与教材,也对有志从事社会史研究的年轻学子颇有助益。
冯先生不仅是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引领者,也是一代清史名家。他虽以清代社会史为主攻方向,但在清史其他传统研究领域亦卓有建树。先生1985年所著《雍正传》,有别于将雍正帝塑造为嗜杀暴君的旧观念,充分肯定了雍正在位期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此书观点新颖,内容充实,考订精密,影响力超出学界,引起公众的关注。199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剧《雍正王朝》,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剧中雍正帝作为改革家的形象为人熟知。导演胡玫自称《雍正传》是电视剧编、导、演的重要佐证,从不离手:“看了《雍正传》,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先生亦著有《清史史料学》《雍正继位之谜》等清史与满学著作11部、论文80余篇。
2002年,冯先生自南开大学退休,然老骥伏枥,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近十年来,先生选取海外华人史、清代天主教与徽州宗族为研究重点,著述不辍。这些选题既是往年研习清史、宗族史的延伸,也源于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他对海外华人历史的关注即与常年旅居海外对华人社区的观察有关。先生春秋已高,却仍紧追前沿,积极探讨电子数据库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并提倡关注现代第三产业大发展形势下人的活动史,如消费、健身、极限运动等。于此尤能感到,社会史研究萦绕着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关怀,也蕴有对大众生活的亲切理解。冯先生表示:“我理解现代史学功能,就是为社会服务为主……为大众读者服务,提供丰富多彩的妙趣横生的有益的历史知识,启示人们自觉地从历史事实中汲取智慧,提升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接受他人失败教训,避免误入人生岔路,让生活情趣高尚、生活美满,让人生之路走得好一些、更好一些。”这番话正如他一贯的行文风格:平易精确,娓娓道来,绝不凭空高论,亦不作佶屈聱牙之语。学术常青,非止我辈后学的美好祝愿,更是对先生以九秩之龄研学不懈的诠释。
(作者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
【学人小传】
冯尔康,1934年生于江苏仪征,南开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毕业,南开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创会会长,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副会长。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及清史、中国社会史、宗族史、徽学、清前期天主教史、史料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雍正传》《曹雪芹与〈红楼梦〉》《清史史料学》《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顾真斋文丛》《中国社会史概论》《乾嘉之际下层社会面貌——以嘉庆朝刑科题本档案史料为例》《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中国社会史研究》《清代人物三十题》《尝新集——康雍乾三帝与天主教在中国》《冯尔康文集》(10卷);散文集有《去古人的庭院散步》《生活在清朝的人们》《砥节砺行:寻找品格的磨刀石》;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中国宗族史》《清代宗族史料选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