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渤海潮~~~
思想会客厅~~~
金之平视线~~~
深一度~~~
漫话~~~
新视野~~~
基层声音
本报与各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
新视野~~~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9月1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想会客厅
让津派文化“活”起来
万希平 孙一琳

  对话人: 

  万希平 天津市委党校哲学部 

  副主任、教授 

  孙一琳 本报评论员 

  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津派文化精品,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将进一步彰显天津的现代化新风貌。

  孙一琳: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我们有中西合璧的城市面貌、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幽默诙谐的市民文化……深刻理解津派文化的丰富内涵,对我们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精品至关重要。

  万希平:以更宽广的历史视野来看城市文化特征,才能更好理解和把握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数千年文明史、600多年城市发展史,造就了天津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特有的文化韵味。“京畿门户”“九河下梢”的地理优势让天津“因商而兴”,创造了城市早期的繁荣,加之天津在近代历史的特殊地位带来的开放先机,使天津一跃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最终碰撞出天津开放包容与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涵,也因此形成了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南北兼容、雅俗共赏的文化格局。城市特有的发展轨迹形成了文化与文明的特殊肌理,这些是津派文化生成之根,也是天津文化自信之源。

  孙一琳: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活跃在津沽大地上的,有相声、京剧、时调等各类曲艺形式,有广受好评的津味早点,有令人惊叹的“俗世奇人”。文化充盈,城市才能“生长”出更多发展可能性。

  万希平:是的。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文化是天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通过挖掘、利用历史文化遗存价值和功能,让津派文化“活”起来,对外能体现城市独特风格,塑造城市形象,对内则可以提升城市文化自信,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多样化、多层面、全方位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凝聚推动城市发展的精神力量。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带动作用,把津派文化贯穿于城市发展和治理的方方面面,城市发展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这既是对历史的延续,也是向未来的延伸。

  孙一琳:一个文化品牌的“出圈”,既在于深厚的历史积淀,也在于能够与时代同向而行,契合人们的新需求。在您看来,丰富津派文化的时代内涵,有哪些着力点?

  万希平:天津丰富的历史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文化特点,是我们擦亮津派文化的底气。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是“关键牌”。古人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紧紧抓住新时代人民对文化的新需求,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津派文化才会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武清区河西务镇正在建设“运河不夜城”,在深度挖掘武清千年古邑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整合大运河沿线历史、人文、景观建筑等文化形态,以文旅沉浸互动场景的形式重现大运河七百多年来潞水帆樯、商贾云集的盛况。用各种元素的大胆叠加,凸显津派文化的丰富内涵,赋予其时代特色,才能更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孙一琳:将城市独特的地理风貌、民俗风情等转化为让人过目不忘的城市标识,文化魅力才会充分释放出来。提高大众对“津派”标识的认同,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万希平:津派文化本身具有接地气的市民性特点,增加城市文化传播力,关键在于激发全市人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比如在海河边举办的“‘桥’见海河,邂逅浪漫”系列活动,老百姓有地儿可唱、有地儿可演、有技可展,既为市民文化提供发展空间,也让这个空间“津味”更浓,更有吸引力。市民成为宣传天津文化的主力军,久而久之形成的是“人人皆是津派文化代言人”的文化主体性意识。此外,一个城市标识的打造离不开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在天津,《津门往事》《破晓》等沉浸式演出和沉浸式游戏接连推出,专业文创团队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和运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吸引更多游客从走马观花式的“快闪”到沉浸式的“慢品”,人们口口相传,可以提高大众对津派文化的认同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