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渤海之滨的杨柳青,到新疆的天山大漠,百余年前一曲勤劳勇敢、文化融合、民族团结的恢弘乐章“赶大营”,即将于今年10月搬上戏剧舞台。昨日,天津人艺大型原创话剧《赶大营》在津建组,该剧主创主演以及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情回望那段历史长河中的坚韧与智慧,于一段段动人讲述中开启这部新戏的创作。
赶大营是一部“史诗剧”
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军西征阿古柏,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由于军饷不足,缺乏后勤供给,以天津杨柳青安文忠为首的纤夫挑起了货郎担,走上了早已荒废的丝绸古道,用双肩把大量军需物资挑上前线。此后,杨柳青“三千货郎满天山”,而后逐渐由行商发展为坐商,形成了规模庞大、财力雄厚的“丝路津商”,创造了“百艺进疆”的伟绩……
话剧《赶大营》立足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进行创作,意在以一个个鲜活人物,艺术化地讲述赶大营的故事,展现我国近代史上这一商贸奇迹,体现津商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在繁荣经济、东西互助、民族团结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该剧编剧、导演钟海表示:“这个天津独有的故事里,蕴含着国家统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题立意,其中有很多需要深入探究的内容。通过观看纪录片和文献资料,我觉得想在戏剧舞台上展现波澜壮阔的赶大营,只有用‘史诗剧’的方式,用囊括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才能涵盖、展现赶大营的意义,提炼表达出这部戏最终要表达的内涵。我们希望呈现给观众的《赶大营》,是一台能让人看到那个时代赶大营精神的作品,能让今天的天津人看到先辈们是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作出自己贡献的作品。”
赶大营蕴含家国情怀
建组会上,方兆麟、张利民等专家学者从历史背景、时代意义等多个角度讲述了赶大营的故事。他们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赶大营,赶大营也逐渐成为天津的一张名片,成为天津光辉历史的一个缩影。希望通过剧组成员们的共同努力,将这段历史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方式展示出来,弘扬津商精神与天津文化,彰显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
本剧多媒体设计由纪录片《赶大营》总导演李家森担任,他讲述了纪录片摄制的台前幕后故事,并对话剧创作提出了想法。李家森认为当今话剧创作要与时俱进,要创新。舞台是三维空间,要通过技术手段努力创造出五维空间,把观众带到历史中。
小说《赶大营》的作者王洪海说:“赶大营这件事太有意义了,不仅是保卫国土,而且把古丝绸之路拓展到天津,直到现在还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从最初的‘三千货郎满天山’‘百艺进疆’,到今天已经发展到有60多万大营客后裔在那里扎根,民族交融之间生发出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赶大营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其中蕴含了家国情怀。”
在大漠开掘接地气的故事
《赶大营》中的主人公安文忠,将由“梅花奖”得主吴京安饰演。从《红旗谱》《天下粮田》到《赶大营》,这是他第三次与天津人艺合作。从吴京安洪亮且极具辨识度的声音中,便能听出他对天津的感情以及对此剧的期待。
“第一次,海河津门‘扛旗’,我们旗下有约;第二次,海河津门‘种田保粮’,我们田边握手;第三次,我们继续‘赶大营’。建组会前一天晚上我没睡好觉,确实挺兴奋,感谢天津人艺给了我创作空间。天津是我的戏剧圣地,我的第二次戏剧生命是从与天津人艺合作《红旗谱》开始的。”吴京安动情地说。
《赶大营》是吴京安这十年来排演的第八个原创话剧。他说:“这个戏非我莫属。为什么?因为安文忠十几岁时在运河边拉纤,吴京安十几岁一当兵就到戈壁大漠拍戏。有一次我们几个摄制组人员在大漠里单独拍摄了八天,我可知道人在那里待久了是什么状态。大漠是一片神奇之地,也是一片魅力之地。在这片有魅力的大漠里,我们要开掘出什么?那就是生活中有的,舞台上没有的,作为创作者我们一定要两脚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