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8月1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沫水若水(图)
刘江滨

  游罢乐山大佛,尚余下午半天闲暇,当再去何处?网上一搜,就搜到了沙湾区的郭沫若故居。我一拍脑袋,亏我还当过高校老师、在课堂上讲过郭沫若呢,咋就忘了郭沫若是乐山人?他名字的来历我倒还记得清楚,是根据家乡的两条河流沫水、若水而起的。沫水就是大渡河,若水是注入大渡河的雅河。

  沙湾虽是乐山市的一个区,两地却相距大约有四十公里。我稍作盘算,往返时间足够,便没有犹豫,和妻子打上一辆出租车,直奔沙湾而去。

  对于郭沫若,我并不陌生。现代文学史上,他被誉为鲁迅之后又一面新文化的旗帜。我教现代文学课,讲了十四年郭沫若,他的许多诗歌我不用特意背就已滚瓜烂熟。《凤凰涅槃》中那独特的表达,如“一切的一”“一的一切”,尤令我新奇难忘。“狂飙突进”这顶浪漫主义的帽子量身定做,唯他专用。还有一件好玩儿的事情,尽管我是老师,因环境的缘故,讲课却用的是方言,但我发现,在朗诵《天狗》一诗的时候,方言和普通话效果反差太大了,唯有普通话才能读出那种气势磅礴、雄浑豪迈、抑扬顿挫之感。课堂上,我用两种口音分别朗诵,逗得大家笑声连连,气氛十分热烈。我还写过一篇散文《遥看前尘旧影——三堂之间》,“三堂”,即郭沫若(鼎堂)、周作人(知堂)和林语堂。写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恰是人生道路的三股岔。此文颇有反响,被多种文集、年选收入。

  没想到,离开教席多年之后,不经意间居然有了踏访郭沫若家乡的机会,一探何样的山水培育了这位文坛巨擘。

  大凡有影响的人物,多有故居遗存,尤其是在故乡。人们考察名人故居的兴趣点,无非有三处:一是自然环境,俗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二是人文环境,民风习俗,历史底蕴;三是家庭环境,童年时期的生长状态。

  沙湾的东面是大渡河,我们一路上几乎是沿河而行。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在乐山汇入,水流湍急,河面宏阔。当年红军以“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勇壮举彪炳青史。沙湾西面横亘着峨眉山的第二峰绥山,当地有“绥山钟灵,沫水毓秀”的说法。南面有一条从峨眉山的余脉蜿蜒流泻下来的溪流,叫茶溪,清洁透亮。这里气候温和湿润,生长着茂盛的榕树、木棉、荔枝、雪桃等树种。所以说沙湾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四季常青,我们来时正值暮春,却见有许多树叶飘落,与北方不同,旧叶未枯黄就被更嫩绿的新叶顶掉了。

  郭沫若故居在一个不起眼儿的胡同里,坐北朝南,门前有数株榕树,粗大雄壮,枝枝杈杈遮出一大片浓荫;一侧有数竿竹子挺拔苍翠,地面上的支支竹笋犹如箭镞。六七个学者模样的人,站在大树下闲聊着,似乎刚从故居出来。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三进小四合院加一个小后花园组成。这种川式建筑结构,给我这个北方人两种鲜异感受:一是名曰四合院,其实只有房子的“四合”,没有院落,中间露出一片天,谓之“天井”,视觉上给人以狭窄逼仄之感,房间光线也比较昏暗;二是房子除了屋顶是青瓦覆盖,其余完全是木结构,墙壁不是砖石垒砌而成,也是由木板搭建。所以我想这样的房子,防火当为重中之重。郭沫若《我的童年》记述了一个故事:沙湾有个叫杨三和尚的土匪头目,因犯了事被官府抄家,抄家也罢了,还要放火烧他家房子,如此一来,这和烧毁全镇的房子有何区别?十几个乡绅苦苦求情,官府才准许拆了他家房廊,运到大渡河前焚烧。

  1892年11月,郭沫若在这个宅子里出生,原名开贞。他出世的方式就与众不同,是脚先下地,称为“逆生”,他后来说这是他“一生成为反逆者的第一步”。他的“反逆”实际上是对封建旧制度旧传统旧思想的叛逆,是一个革命者的叛逆。郭沫若天资聪颖,四岁半就开始发蒙,家里办了一个私塾,名“绥山山馆”。我看到一间房子的门楣上方挂着这个牌匾,还有一副对联:“雨余窗竹图书润,风过瓶梅笔墨香。”郭家是中等地主家庭,是有财力办私塾的。对童年郭沫若影响较大的一是他的母亲杜邀贞,另一个是他的大哥郭开文。其母是一个没落官家的女儿,怀郭沫若的时候,梦见一只小豹子咬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给儿子起了个乳名叫文豹。郭母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心灵手巧,会绘画绣花,教郭沫若背诵唐诗。她还教了儿子一首诗:“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这“马”自然是竹马。郭沫若多年后回忆说,这首诗激励了一个儿童的好胜心。大哥郭开文当时在成都上学,是启蒙运动的先锋,带来了许多新思想,后来东渡日本,成为郭沫若日后负笈扶桑的先导。

  20岁那一年,郭沫若在这里和张琼华成婚,这是封建的包办婚姻,非郭沫若所愿,只过了五天,郭沫若就离开了。后来在日本的他曾给她写信说:“我们都是旧礼制的牺牲者,我丝毫不怨望你,请你也不要怨望我罢!可怜你只能做我家中一世的客,我也不能解救你。”张琼华早郭两年出生,晚郭两年去世,活了九十岁,没有子女,真的在郭家当了“一世的客”。故居中有属于她的房间,虽然占据了正房的位置,但看上去光线幽暗,那床那帐,那桌那椅,每一处都是寂寥的。

  有个房间,标明于立群曾在此住过。那是1939年7月,郭沫若父亲去世,他偕妻子于立群抱着三个月大的儿子回沙湾奔丧。居留期间,张琼华一度将自己结婚时的房子让给于立群母子住,并在生活上多有照顾。有一次,她指着于立群对侄子开玩笑说:“你八爸给我带回了一个媳妇。”在此几个月前,郭沫若回老家看望老父,这是他时隔26年重回沙湾。而他亲爱的母亲,早在1932年就已离开了人世,据说,终前一直在呼唤着郭沫若的乳名。

  “闲居无所事,散步宅前田。屋角炊烟起,山腰浓雾眠。牧童横竹笛,邨媪卖花钿。野鸟相呼急,双双浴水边。”这是郭沫若在家塾绥山山馆读书时,写的一首诗《邨居即景》。诗人的天才,已如朝暾初露。

  取家乡两条河流之名为自己的笔名,并用之一生,不消说这其中凝结了作家浓厚的故乡情结与深挚的感情眷念。沫水若水,汹涌澎湃,滔滔汩汩,在作家的血管中奔流,在诗人的诗行中翻卷,终汇成一片浩瀚辽阔的海世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