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1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津饮食文化史》作者之一赵永强:
南北交融东西荟萃造就地域饮食“性格”
本报记者 仇宇浩

  继与文化学者陈克等合著《天津运河文化史》填补地域运河文化研究空白之后,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饮食文化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天津市烹饪协会理事赵永强,再度携手陈克推出《天津饮食文化史》,为进一步研究天津地区饮食文化提供新思路。

  时间为轴 饮食为辐

  著名学者罗澍伟认为,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天津饮食文化史》,以时间为轴、饮食为辐,从不同维度寻迹溯源,为读者呈现天津饮食文化的过往,让读者在品味天津饮食文化趣味的同时,见证天津饮食文化的地位和分量。

  赵永强曾任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二集饮食文化顾问,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以弘扬天津饮食文化为己任。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新书与以往作品《舌尖上的天津——这是天津味儿》《津味儿》《天津美食地图》等完全不同,从品鉴乡土美食之味上升到总结历史演进之道。

  他说:“我们以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主,以地方志为基础,兼阅实录、杂记、诗歌,参考农书、药典以及本草、饮食典籍,借鉴考古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审视天津地区从先秦到现代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向,记录不同时期的饮食文化现象、饮食习俗风俗、餐饮业态发生发展状况,从历史源流的角度对天津饮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并总结。”

  传承不守旧 创新不忘本

  赵永强表示,纵观天津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先秦生态环境变迁带来的文明初兴,到汉唐以来民族融合与移民迁入带来的文化融合,再至近现代因开埠带来的中西文化碰撞,都影响着天津的饮食文化发展。天津依河傍海,物产丰富,再加上南北运河在这里交汇,作为河海通津的枢纽,天津充分呈现了饮食文化的南北交融、东西荟萃。他说:“天津传统名菜罾蹦鲤鱼,带有杭州西湖醋鱼的影子;煎饼馃子,是山东煎饼与杭州葱包烩的结合;耳朵眼炸糕,是山西油糕的升华;十八街大麻花,由西北馓子演化而来……擅长学习与借鉴,孕育和升华了天津风味,由此形成天津饮食‘性格’,创造出天津饮食文化。”

  赵永强认为天津饮食文化史贯穿了一条兼容并包的主线,“从魏武征战、屯物储粮,到隋唐征辽西、屯军戍边,历史上这里军屯植稻,军旅美食风行;随着运河开通,沟通南北,南粮北输,南北美味兼容,奠定了天津饮食风味基础;近现代移民涌入,带来各地不同食俗,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并存,西餐西点洋酒咖啡风行,造就了天津作为国际大都市兼容并包的饮食文化之风。”

  说到那些已经或者正在慢慢消失的传统美食,赵永强很感慨:“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小小的一道菜、一种食材,可能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有着独特的寓意和来历,蕴藏着生活智慧和人文精神。弘扬天津饮食文化,就是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让更多人爱吃会吃

  “锅巴是米制品,嘎巴是面制品,这是两种不同的食物。醋熘木樨,不是醋熘木须,木樨是桂花,也是鸡蛋的雅称,就像蛋炒饭也叫木樨饭……”赵永强希望让更多人爱吃、会吃,懂得品味食物本来的滋味、了解美食背后的故事,“《津门竹枝词》有一句‘时逢节令馔求精’,说的就是天津人爱吃、会吃,讲求时节,食不厌精。比如,端午节吃粽子,天津不仅有竹叶、芦叶包的粽子,还有面粽、炉食粽子。面皮起酥、馅料香甜的炉食粽子,才是最具天津本土特色的粽子,也是旧时天津人访友会朋时的一道送礼甜点。”他希望把天津饮食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传递出去,把每一道天津美食带来的幸福感、满足感传递出去,引发大众情感共鸣,让更多人从天津美食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