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以民生福祉为导向,大力提高公共充电站建设与居民“生活圈”空间的耦合性。
立足空间分布格局,把握服务耦合规律。从空间统计分析来看,天津市内六区和环城四区公共充电站呈现“一核多元”空间布局模式,以市内六区为中心呈片状聚集,外围区域为零散分布的串珠形态。空间分布方向趋势明显,呈现“西北—东南”分布,与海河发展轴线方向基本相符。空间分布重心位于河东区、河西区与和平区交界区域,公共充电站主要集聚于此。公共充电站与地铁站、商场、加油站均存在全局空间集聚规律,且与地铁站集聚程度最高,能够较好地支撑“汽车—地铁”接驳换乘需求,为公共服务提质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把握“内聚外散、内低外高”的空间可及特征。整体而言,公共充电站空间布局较为合理。从供需比例来看,东丽区、和平区、红桥区、河西区四区分布较为均衡,北辰区、西青区、津南区三区供给较为充足,南开区、河东区、河北区三区供给有待提升。天津市内六区和环城四区公共充电站空间服务可及性呈现“U”形曲线差异格局,环城四区高于市内六区。从需求看,市内六区拥有高密度的商业区,人流量和车流量大,需求旺盛;从供给看,市内六区地价高、空间紧张,制约公共充电设施建设。
构建“需求挖潜+服务协同+促进公平”的优化策略体系。一是挖掘需求潜力,优化设施空间布局。维持“一核多元”空间分布态势,增加市内六区供给,挖掘环城四区储能潜力。加强车网互动关键技术的研究,打造“车联网、源网荷储一体化、光储充换一站式”等充电示范场所。二是深化服务协同,加强功能业态耦合。以城市路网为依托,增强地铁站、商场与公共充电设施的空间聚类关系,重点在购物中心、交通枢纽等周边建设充电设施;以高速公路沿线服务区和加油站转型升级为重点,持续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高效的城际充电网络。三是促进社会公平,推动设施服务可及。立足于天津市内六区和环城四区服务可及性现状,加快重点区域充电设施建设,推动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助力天津绿色转型发展。(作者分别为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220315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