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国际电影节聚焦AI技术发展
AI来了,电影还是“遗憾的艺术”吗
本报记者 张钢

  “依托最新科技现身银幕的‘AI(人工智能)数字人’有利于电影产业的发展吗?”“对于创作者而言,AI仅是供我们使用的工具吗?”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论坛中,嘉宾紧紧围绕“打开光影新视野”的主题各抒己见,为电影节注入思辨气息。

  “AI数字人”兴起

  成龙主演的《传说》将于7月上映,片中运用AI技术成功还原27岁的成龙形象,成为该片的一大看点。对此,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表示:“AI技术不是未来,未来已来,新技术正在全面改变影视行业的格局。在AI技术的加持下,《传说》实现了全新的视觉呈现,成龙和张艺兴均一人分饰两角,在现代戏和古代戏之间穿梭,年轻的成龙就是运用最新科技创造的‘AI数字人’。通过数字人技术,我们不仅实现了过去难以完成的特效制作,更会让演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拍摄任务,大幅度降低了制作成本。目前,我们拥有了年轻成龙的数字资产,相当于有了一个永远不会老去、不会受伤的演员。这样的技术突破,让电影制作更加灵活,也让演员的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电影艺术诞生百余年来,一直被称为是遗憾的艺术,但AI技术的出现让电影不再有遗憾。”

  AI背后还是人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对此持保留意见,他表示:“我对这种‘以假乱真’的技术有个人的看法,这不过是现有软件的又一次升级,即使没有AI,我们也能实现类似的效果。AI的背后,终究还是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去年我倡导全公司每个人都要用AI,到现在不用再强调了,大家都在自己的工作中熟练运用,而这一年中,我对AI有了新的思考。作为一个先进生产工具,它肯定为电影行业带来了改变,但我们还需要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它。AI永远不会自主决定去做一个产品,这个决定得人类去做。此外,AI的广泛使用带来了大量同质化内容,让电影制作中独特的人类审美成为稀缺资源。目前AI呈现的还是搜索和整合的功能,独特的创造能力还做不到,它的出现永远掩盖不了人性的光芒。”

  需要与AI“对话”

  早在1986年,导演黄建新执导的《错位》就对未来科技与人类关系进行了深刻反思。片中,“机器人”与“主人”的错位关系,如今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他说:“实践证明,AI技术可以更为高效、精准地完成特效制作、场景设计、角色塑造等工作。它还可以帮助电影人更好理解观众的需求和喜好,从而创作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AI技术发展带来了双重性:一方面打开了电影创作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让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变得更多元。当大家拿着手机就能享受内容时,电影人需要拍出更多的佳作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由此,我觉得很多同业人面临着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AI只是一个工具,这个认识并不全面,在电影创作与新技术已经无法分离的前提下,我们还要与AI‘对话’‘探讨’,让它像一个伙伴,通过各种方式加入到我们的创作与讨论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