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响晴轩续话·
父亲周汝昌与天津曲艺(图)
周伦玲
周汝昌先生为《天津演唱》杂志百期纪念刊所题贺词

  很多人都知道父亲周汝昌与《红楼梦》有缘,但是父亲因《红楼梦》与天津曲艺结下的深厚之情,恐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这还要从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说起。

  1962年12月4日傍晚,北京文联礼堂里一场盛会正在上演,这是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京津两地鼓曲名家联袂演出的“红楼梦曲艺专场”。演出中演奏的红楼鼓曲形式多样,梅花、京韵、西河诸调聚之一堂,难得一见。天津本是曲艺之乡,在来京献艺的鼓曲名家的表演中,有赵玉明的《宝玉夜探》(弹词开篇),新岚云的《探晴雯》(京韵),花五宝的《葬花》《探病》(梅花),良小楼的《听琴》(京韵),魏喜奎的《宝玉娶亲》(奉调),石慧儒的《大观园》(单弦),小彩舞的《焚稿》(京韵)……表演者皆是当时的知名曲艺演员。台下观者也是满座名流,红学界、文艺界以及有关方面的领导都来了。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观众如痴如醉皆“入了神”。当魏喜奎的京韵大鼓《宝玉探晴雯》刚刚唱完正鞠躬下台时,周恩来总理亲临现场,他静静地坐在台下,倾神以赏。只见魏喜奎重新返场,再奏新声。一时满座虽肃静无哗,但群情欢耀,曲韵昂扬。演出结束后,演员们纷纷走下舞台,聚集到总理身边,把他团团围住,并请他发表讲话。总理指示说:红楼旧曲,略施修改,可以演唱,亦可编探新词。

  周总理的这几句话激发了父亲的情思。父亲出生在天津,自幼即对鼓曲曲艺情有独钟,周氏几个弟兄特别欣赏刘宝全、白云鹏诸名家的演唱。听到总理指示当晚,父亲心情激动,归寓之后,走笔循声,创作了梅花大鼓新词《秋窗风雨夕》,以为纪念。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父亲为什么特要选取梅花调作为手法呢?父亲认为,适宜于表现“红楼”段子活儿的莫过于梅花调,这是因为它的抒情性和丝弦美在鼓曲中首屈一指。

  这段《秋窗风雨夕》取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这回书写的是宝钗来访黛玉,勾起了黛玉的满怀心绪,黛玉深感宝钗的体贴、关切、慰藉。宝钗告辞而去,答应一会儿给送燕窝来。黛玉依依不舍,要她晚上再来坐坐,再有话说。宝钗去后,黛玉一人方觉倍加孤寂,难遣万种情怀。偏那天就阴下来了,继以秋雨。正在百端交集之时,忽闻丫环报说:宝二爷来了!黛玉惊喜望外。二人见面一段情景,如画如诗,情趣无限。宝玉小坐,然后穿蓑戴笠,碧伞红灯,丫环陪随,出门向那沁芳亭桥而去……

  父亲说:你看曹雪芹的笔下,那竹梢雨滴、碧伞红灯的情景,哪里是小说?全是诗啊!又说:《秋窗风雨夕》是以“秋窗”为经,以“风雨”为纬,秋窗是以秋为主,窗为衬;风雨则是以雨为主,以风为宾。虽说秋是经,雨是纬,但是不可忘记还有一个灯或烛也在全篇中起贯穿作用,这个灯或烛是与雨、风相联系的。妙在诗人用了一个“泪烛”之词,又加上一层联系中之联系,又以泪衬雨、雨衬泪,二者是一是二了不可分,正是雨不休泪不止,窗纱的湿既有雨痕又有泪滴。

  开头宝钗的前来探望和两人的对话谈心,是引起黛玉思绪的起因,风雨秋宵,孤怀难遣,是心境的写照;宝玉在风雨中忽然到来,使她惊喜万分,欣慨交集,是感情的高潮;而宝玉一到,也就到曲终,戛然而止,写宝玉也只写数笔,但传其神,不泥其迹,这是全局的构思安排。

  父亲把自己的感悟全部写入了曲词中:

  ……

  耿耿秋灯秋夜清,

  已觉秋窗秋不尽,

  哪堪秋雨助秋情。

  助秋风雨来何骤,

  惊破秋窗秋梦空,

  抱得秋怀哪忍睡,

  自向秋屏挑蜡灯。

  蜡烛摇摇滴红泪,

  泪滴秋心雨又风,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不雨声?

  声声泪洒窗纱湿——湿透了霞影疏棂一角红!

  姑娘滴泪兼滴墨,

  是墨是泪两不分明!

  最精彩的是宝玉披蓑罩笠地到了潇湘馆这段,父亲的曲词更是精彩万分,真是让人忍不住击节称赏:

  你看他,顶竹笠,颤红缨,脱蓑衣,落银星,罗巾绿,绫袄红,掐金满绣轻纱袜,有一双,双飞对舞,蝴蝶落花的新鞋就在那足下蹬!黛玉闻听又惊又喜,这才是风雨能来,终究是相念的情!

  父亲写下的这一篇诗情画境极其浓郁的“红楼”唱段,当时未流传开来,没想到一搁就是近20年。

  直到1981年,《天津演唱》杂志得知父亲这段经历后,就把这段梅花大鼓唱词刊载了出来,引起天津曲艺界的注意,他们觉得很有纪念意义,便决定请梅花大鼓名家史文秀(艺名花小宝)担纲演唱。史文秀能运用金(梅花鼓王金万昌)、花(花四宝、花五宝等)两派之长,韵味加厚,最为可贵。又邀优秀弦师韩宝利和他的夫人白派京韵大鼓演员赵学义为之编曲配腔。为了更好地理解曲词的丰厚内蕴,天津曲艺团团长王济,演员史文秀、籍薇等曾多次来京请教,到家中听父亲讲解这段鼓词。

  1982年2月24日,父亲特意来到天津旧北洋戏院,欣赏天津曲艺团的演出,他创作的《秋窗风雨夕》终于搬上了舞台。史文秀的演唱,吐字制腔匠心甚多胜处,父亲觉得十分不易得,待演出结束后登上舞台,致谢,致敬,致礼。

  不久,父亲写信告诉他的同窗好友,也是曲艺迷的黄裳先生,说:“史文秀女艺人年过六旬……嗓音依旧,制谱奇精,使我惊喜感激,曾口占小句‘红楼诗境谱新声,一曲梅花著意听。重见津桥春水碧,故乡弦索最移情。’”

  1982年10月,上海举办全国第三次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史文秀应邀赴会,登台演唱《秋窗风雨夕》,与众艺术家一起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1983年年底的一天,北京长安街南侧,长安大戏院传出了鼓书歌板之音,白雪朱楼之韵。原来是天津市曲艺团旅京演出红楼梦专场,全班莅京献艺演出,父亲创作的梅花大鼓《秋窗风雨夕》再次由史文秀担纲登台演出,大获成功。

  父亲深爱津门,亦深爱津门鼓曲这独一无二的艺术。梅花调《秋窗风雨夕》之后,父亲与天津曲艺的故事仍未结束,后来他又创作了岔曲《红楼唱真情》、大鼓书唱词《燕市悲歌》。可以说,故乡曲艺为普及《红楼梦》作出了极大贡献。

  父亲与天津曲艺结了缘、续了情,在《天津演唱》杂志迎来百期纪念时,父亲题词道:百卷辛勤花灿烂,津门弦索韵常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