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重磅品荐
少年成长为天子之前的趣事 上古版《阳光灿烂的日子》 天真又残酷的青春往事~~~
~~~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万物终老一处(图)
焦亚坤
《大地上的家乡》,刘亮程著,译林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

  1998年,刘亮程站在乌鲁木齐的夕阳中,深情回望自己的家乡黄沙梁,写出了《一个人的村庄》,引发轰动全国的“刘亮程热”,也为无数人构筑起一处永远的精神故土。2013年,刘亮程偶然发现了天山脚下的一处村落——木垒县菜籽沟村,这个地方让他无比亲切,便决心留在这里耕读养老。在这里,他仿佛又回到早年写作《一个人的村庄》时的状态,十年间,他以充沛的生命力写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两部长篇小说《捎话》和《本巴》,而这些年的散文篇章则完整系统地收入《大地上的家乡》一书中。

  在这部作品中,他的写作视野从脚下的菜籽沟村,延伸至大美新疆,进而扩展到祖国的大地河山。他从日常生活出发,但文字中流露出的都是让人深受触动的自然哲学与生命哲学,以及悠久温情的世间万物。他深情写道:“这里的岁月清晰可数,让你活得如此明白、如此清静。我在这个村庄,一岁一岁感受自己的年龄,也在悉心感受天地间万物的兴盛与衰老。我在自己逐渐变得昏花的眼睛中,看到身边树叶在老,屋檐的雨滴在老,虫子在老,天上的云朵在老,刮过山谷的风声也显出苍老,这是与万物终老一处的大地上的家乡。”

  从城市回到乡村,刘亮程的日常变得格外繁杂。他自己收拾院子,每天当设计师、泥瓦工、木匠,甚至有时候也会做铁匠的活儿。给大鹅修栅栏,帮外孙女制作跷跷板,这些他也乐在其中。菜籽沟村堆满了故事:鸡鸣中醒来,日出而作,且耕且读,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看树上开会的乌鸦,等一只老鼠老死,做梦的气味被一只狗闻见;关心粮食和收成,在一棵大树下慢慢变老。《大地上的家乡》几乎就是从这些日常中生长出来的。他说:“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近十年来我完整的生活,我干的木工活、种菜,甚至家里面养的那些狗、猫的名字,都会出现在这些散文中。”

  从2013年到2023年,刘亮程在菜籽沟村耕读、写作、养老。村庄的时间和城市的时间不同的是,它缓慢而悠长,能让人悉心感受到四时节令的嬗变。这里,传统节气变得无比扎实。“立秋那天,我们所在的村庄和整个新疆大地甚至北方,都会刮一场如期而至的秋风。当我们站在这样一个叫立秋的节气中,感受秋风扫落叶的时候,其实我们和千年来的古人站在了一起,时间在这个节气点上从来没有移动过。还有,我可以看到我走过的十年的时间,无非就是对面山坡上的麦子黄了十次,土地被翻来覆去折腾了十次,一个人的岁月就这样耗散其中。当门前那棵白杨树的叶子落光的时候,一个叫冬天的季节就来到我的家,来到这个村庄,当然也来到了整个北方大地上。”这点点细微的触动,都被刘亮程感知并呈现在了书中。

  在乡村,时间像树荫一样,在地上缓慢地向前爬。在大自然中安顿自我,人类的生长衰老和大地万物的生老病死连为一体,生生不息。菜籽沟村让他更加安静,发觉一个人变得无所事事的时候就到了老年。“我眼看着自己在一个院子的虫鸣鸟语中慢慢变老,我本来是在某个小区高楼大厦的阴影中老去的。老是躲不过的,跑到天边也躲不过去。”

  为什么选择天山南麓这个传统的村庄落脚?因为这个小村庄保留了刘亮程儿时的记忆,也强化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认知。在他看来,人是跑不出家乡的。养鸡种菜的生活,也有着时间倒流的意味,家乡,这一刻有了全新的诠释。感触的真切,让刘亮程找回早期写作的状态,把生活和乡愁再次融入文字。

  书中的字里行间,都是对故乡这座精神家园的守护。乡村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老家,一个人总归要回到祖先那里去,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命观,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回到这个仿若家乡的村庄,刘亮程进入创作的旺盛状态,他在书中由衷地写道:“每个人的家乡都在累累尘埃中,需要我们去找寻、认领。我四处奔波时,家乡也在流浪。年轻时,或许父母就是家乡。当他们归入祖先的厚土,我便成了自己和子孙的家乡。每个人都会接受家乡给他的所有,最终活成他自己的家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