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重磅品荐
少年成长为天子之前的趣事 上古版《阳光灿烂的日子》 天真又残酷的青春往事~~~
~~~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磅品荐
少年成长为天子之前的趣事 上古版《阳光灿烂的日子》 天真又残酷的青春往事
一出欢乐荒唐的历史剧(图)
王小柔
《起初·鱼甜》,王朔著,新星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

  王朔又出书了,总是在我已经忘了文坛上有这个人的时候,他杀个回马枪。王朔说,他以往的作品多少都在写自己,可算作“非虚构”,只有这部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虚构小说。本书确实非常“虚”,因为王朔的创作思想是:“我要录尽所有道听途说,给后世子孙壮胆,你不觉得咱们现在故事太少了吗?死无对证的,就编。”当代文坛上也只有王朔艺高人胆大,能借着历史的酒劲儿,在这儿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像马伯庸那样的,则显得过于端庄了。

  翻开这本书,你就得在历史长河里泡上几天几夜,因为从不适应到酣畅淋漓,得让自己的阅读神经有时间缓缓。

  《鱼甜》为《起初》系列第一卷,主要讲述主人公从登基到亲政为止的种种奇妙故事,例如寻访亲人、求神问卜、探访古迹、筑坛祈天、新年拜祭等,其间交织了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颛顼、女妫等人的上古传说。这里鱼贯而入的人物甚多,有护食的奶奶窦太后、有洁癖的碎嘴妈妈王太后、靠胡编生僻字混成文化名人的文艺青年司马相如,还有古怪精灵的阿娇、三好学生司马迁、社会人王恢等等。书中,在成为皇帝、将军、宰相、文豪之前,他们是逃课留级的差生,是自恋的文艺青年,是喜欢接话吐槽的跟班小弟,但年轻的他们更是活在青春里有血有肉的人。

  皇上的亲朋好友们生动活泼、亲切如邻。这些充满了身边感的人物设定,以及充分关注小人物的精神,正是最为典型的王朔风格。一瞬间你会想,这是皇帝,还是穿越到古代的大院少年?逃课、顶撞老师、打群架、谈恋爱……仿佛上演了一场上古版《阳光灿烂的日子》,每页都是天真又残酷的青春往事。

  王朔把帝王漫长而广阔的人生大解构,把自己的语言、人生、思想嫁接在王侯将相的人生中,写成一本混不吝的鸿篇巨制。除了熟悉的京片子,书里还有陕西话、吴语、粤语,以及流行语、网络梗、民间俚俗语。

  虽然是古代故事,但在《鱼甜》中,王朔并没有试图还原一个尽量接近历史真实(或者我们想象中的历史真实)的时代,用他在自序中的话说,“起居细节也不在我的关切视野内”。之前有读者评论,这是(《编辑部的故事》里的)李东宝夺舍了皇帝。但和当下流行的穿越剧不同,王朔不是单纯让古人说出现代人的话,而是将整个古代全部化为现代性的回音。比如皇宫的浴室竟然像是一个洗浴中心,不仅可以泡澡桑拿,洗头搓澡还要看手牌;众多因七国之乱被削去爵位的刘姓王族,为了谋生,纷纷在宗庙门口摆起了小摊儿,“小肠刘”“煎饼刘”“鱼头刘”“砂锅刘”“面茶刘”无一不有,号称皇家小吃城;为了方便收集匈奴等各外邦的信息,情报署的王恢经营了一家国宾馆西餐厅,提供各种红酒奶酪烤牛排,一时间成为京城纨绔子弟们的网红打卡地;还有皇帝七大姑八大姨齐上阵炫富的花车大游行……就是在这样的“现代”舞台上,《鱼甜》的故事上演了。

  在抽离了传统叙事赋予历史的重大性、绝对性之后,王朔为故事注入了一种喜气洋洋的轻盈感和狂欢感,也正因为如此,《鱼甜》可以说是最接近王朔早期作品的一部,或者说是“含朔量”最高的一部。这些血肉丰盈的人物,共同演绎了一出出欢乐荒唐的青春活剧。

  无残酷,不青春。《鱼甜》亦然。那些看似远离家国大事、过着情景喜剧般日子的少年们,其实都在以各自的命运为苍凉的人世提供着不动声色的注脚。

  在《鱼甜》的文字中,也常能见到各种看似矛盾的复杂感情彼此交融:美艳飒爽的阿娇,迷失在梦中,被废冷宫;不靠谱的代名词王朔,和张骞互换身份远走西域,变成了满身风尘的大叔,最终死于国事;喜欢喝酒交朋友的社会青年王恢,没能一展宏图,却卷入田蚡和窦婴的政治阴谋,下狱身死;文艺青年司马相如,才尽,身材样貌都走形,死于糖尿病;可爱的李陵,血战之后被迫投降匈奴,灭族。

  王朔的文字,永远出乎意料。抒情的劲头上来,也很唯美:“我俯下身,地板顷刻透明,明亮如鱼缸,缸内有冰河,河中有蓝藻,藻中有游虾,虾肉似糯米,米粒似泪滴,这颗泪滴呀滴,垂直坠入近乎月白的深潭,一管洞箫吹得满屋落霜。”当然了,更多时候,王朔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那时熊猫还没那么珍稀,体型也没那么肥软,肉有点柴,奔跑似摩托,能追杀野马。鳄鱼、老虎、熊等大型掠食动物都很尊敬它。草原牧人捕其幼仔喂养,长大可牧羊,有智慧,能带孩子。在马戏团算术能数到六,再往后就不爱数了。”偶尔还会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徐徐醒来,看见满天星斗倒流,月亮在飞逝,耳边像一万个人在撒尿,哗哗的,船在行进。”开始觉得不雅,后来越琢磨这意境越对。

  在《鱼甜》里,王朔不只是想要探寻个体命运的方向,而是试图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汇流成河,让万千各不相同的人生选择水乳交融。这不是抹杀个人的宏大叙事,而是在充分肯定一切个性的同时,寻求彼此理解,以及理解这个世界。从这个角度看,《鱼甜》更像是一颗包含了无限可能性的种子,有待我们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情让它发芽。

  在·线·阅·读

  饼叔的故事

  陶叔从陶轮飞转中受到启发,一举发明了可以磨粉圆磨,结束了中国只知有小麦,不知有面粉时代。之后饼开始流行,饺子面条出现还要稍晚。之前小麦只能舂,脱粒蒸成麦饭,是粗粮,头一回见白面,我还以为是白灰呢。我吃的第一张饼就是陶叔烙的,老汉挎一小筐,拦在我们放学路上,手托家常饼缠着我们,说你尝尝你尝尝。窦太主来接阿娇下学,叼了一口,说,好吃。立即把陶叔小筐背走,进宫请我爸和我奶奶分食。我爸很高兴,表扬陶叔:你这个办法改变了我汉人民膳食习惯,比当个丞相,起草几条政令,提拔几个能臣,功劳不知要大多少,后人会记住你。特赐名:饼。调入皇家二小当面点师傅,人事挂在尚食丞。饼叔说我制羹也行。我爸说那就都归你,把原来伙房内大师傅调到猪栏喂猪。饼妹也跟着他爸来到皇家二小当洗菜小妹,迁儿就在那时结识了她。

  之后饼叔又发明了烈火热油炒菜,我爸正在跟晁错商量削藩,饼叔端着一铁勺肉丝炒蒜黄上了殿,我爸和晁错吃了都说好,我爸还格外多吃了两张饼。

  之后饼叔又磨出了豆腐,端着一碗小葱拌豆腐上了殿,我爸正一人想晁错的事,杀还是不杀。见了豆腐说不好意思这个朕已经品过了,淮南王刘安已经发明先了,都进书了。

  饼叔扭脸端来一盆豆腐丝,说三哥,您尝尝这个(彻按:饼叔和我爸序了族谱,老刘家一姑娘先秦时嫁了老陆家一小子,也不怎么论下来,我爸算他三哥)。我爸还是很客气,说这个还是豆腐,不能算新发明,豆皮啊、豆泡啊、豆腐干啊,都是豆腐的兄弟,都叫豆制品!之后饼叔又发明了包子,端着一屉热腾腾的肉包子进殿,彼时七国叛乱已经开动,我爸正和周亚夫商量向南用兵,对饼叔说:你能别来烦我吗。怒喝殿门宿卫:谁把他放进来的!宿卫嘴里都塞着包子,鼓鼓囊囊低着头说不出话。我爸指着饼叔对周亚夫说:这个人很会烙饼,你把他带到部队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