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经济周刊·京津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区域热点
清华“金种子”在津开出“产业花”(图)
清华电子院孵化聚集科技企业140家 累计营收超10亿元
本报记者 袁诚
清华电子院孵化聚集了一批拥有“清华基因”的科技企业。
致讯科技工作人员戴着脑电帽正在进行脑电实验。

  从市区出发,沿着彩虹大桥进入中新天津生态城,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电子院)就坐落在这里。

  走进清华电子院,一楼大厅里展示着带有“清华基因”的科研项目,有的已经孵化落地,昔日实验室成果变成细分赛道上的技术新品;有的还是“种子”状态,等待牵手市场机构“破土而出”。

  作为清华大学和天津市校地合作的重要载体,以及清华大学、天津市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清华电子院自2015年落户中新天津生态城以来,不断将清华大学的科研优势与我市产业优势深度融合,打造了“企业孵化和成果产业化+应用研发+人才培养+金融支持”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持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清华电子院在津累计孵化聚集科技企业140家,其中拥有“清华基因”的企业占60%以上。2020年以来,其孵化聚集企业累计营收超10亿元,估值近36亿元,“北京研发、天津转化”协同创新格局在这里有了最直观的体现。

  转化清华项目 攻克技术“卡点”

  加快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样板

  在清华电子院共164间的办公楼里,一批尖端科研成果正在火热孵化中。位于六层的致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致讯科技)便是其一。

  “我们是清华电子院一手孵化的企业,重点开展脑特征度量的用户感知评测技术服务与产品开发,是专业从事用户体验感知评测服务的商业公司。听起来似乎有点复杂,其实凡是需要提高用户体验感知的地方,都能用上我们的产品。”该公司总经理宋奇蔚从事通信行业20余年。她告诉记者,当前,国内通信网络服务已经从追求广度覆盖、容量保障、深度覆盖的阶段发展到“从有到优”的提质增效阶段,更加注重满足用户的实际体验需求。

  考虑到用户感知评测技术比较前沿、晦涩,宋奇蔚拿出一张A4白纸,一边勾画通信网络服务商、业务服务商和终端用户的关系图,一边讲解道:“通信网络服务商作为基础底座,一般通过抖音、爱奇艺等业务服务商平台来服务终端客户,难以获取一手的、精准的用户体验感知,很难有针对性地改善、优化服务。”为解决这一行业痛点,致讯科技依托清华大学的脑电基础理论研究,采用嵌入式感知表达模型,让可量化、可解释的用户主观感知技术来指导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全流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国内通信网络服务质量的评测技术主要由构建了人耳听力模型系统的国际厂商垄断,如果继续沿着同样的路线开发,不仅难以获得更精准的用户感知评价,也容易触发专利侵权风险。为此,我们另辟蹊径,采用脑机结合的‘脑特征度量的用户感知评测技术’进行用户感知评价,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宋奇蔚说,致讯科技的核心算法在5G语音业务服务能力评测中,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使我国在通信网络服务能力评测领域建立起完全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化解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和价格垄断问题。经过十余年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技术研发,该公司产品已经陆续进入通信服务、内容服务提供商、消费电子产品、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商用领域。

  不只是致讯科技,在津驶入成果转化“快车道”的清华“金种子”还有很多。比如,正全力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研发的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已为140余家京津冀地区客户提供芯片研发和生产服务,并在津打造了1.8万平方米的产业化基地;依托清华大学语音处理和机器智能(SPM)实验室技术成果设立的它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已获得清华电子院的扶持并完成多轮融资,产品已应用于智能语音电子病历、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等;从事工业智能物联技术开发的湃方科技(天津)有限责任公司,已在设备制造、煤炭采矿、石油石化、钢铁冶金等行业,服务国内外超100家重点企业。近年来,清华电子院已挖掘清华电子信息学科项目118个,其中43个项目在中新天津生态城落地注册企业,在津累计培育天津市瞪羚企业4家、天津市雏鹰企业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1家,不断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样板。

  组建“智囊团” 设立转化基金

  把更多技术成果搬上“货架”

  从“书架”到“货架”,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并非坦途。对初创企业来说,缺乏启动资金、办公场所及市场资源是常见的难题。对此,清华电子院集结多方资源,为孵化企业提供免租金的办公场所、给予启动资金扶持,并协助初创企业与相关行业公司建立“握手”通道,把更多创新成果推向市场。

  “如果没有清华电子院的全力支持,就没有我们的落地转化和迅速成长。”宋奇蔚坦言,“清华电子院不仅为公司提供了成长扶持资金,还在办公设施、人才引进以及政策法规指导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支持,让我们有信心在津完成新技术的转化。同时协助对接技术需求方,让我们成功获得与行业头部企业的合作机会。”

  目前,致讯科技在北京的实验室布局有脑电技术研发设备,支撑产品技术迭代及定制开发;在天津设有产品测试和业务拓展部门。去年,该公司与中国移动、中国铁塔等企业达成业务合作,实现营收超过1000万元,目前在手订单约5000万元。

  在致讯科技的楼上,天津见合八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见合八方)总经理王伟和同事们正忙于光电子芯片产品生产。“去年,我们与30多家客户达成业务合作,一开始是试用,现在不少客户已经转为正式采购。”王伟欣喜地说,在清华电子院的支持下,公司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设立了“光融合智能感知智慧交通联合实验室”,重点围绕高速公路的车路协同、公路场景的交通流监测、公路场景的隧道全息感知等内容开展技术攻关,目前推出了多款新产品,今年营收有望实现3倍左右的增长。

  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攻关与转化更需要高端人才为后盾。为进一步提升应用研发水平,促进成果转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清华电子院组建了由32位清华大学教授组成的首席科学家“智囊团”,为孵化项目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此外,在金融“活水”方面,该院联合政府引导资金、头部专业机构合作设立多只基金,合作基金规模超13亿元,基金投资企业120余个,其中京津冀企业占70%以上。这些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有效推动京津冀“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资源互补、良性循环,助力科技“青苗”茁壮成长。

  摸排产业需求 “订单式”研发

  构建技术应用双向流动格局

  孵化清华大学科研成果,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在津转化和产业化;携手清华大学培养科技人才;多举措精准匹配供需方需求……近年来,清华电子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协调清华大学的创新、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逐步建立起“社会信息输入高校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输出”的成果转化闭环模式。

  这些天,清华电子院副院长王鹏飞正忙着走访政府职能部门,了解天津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和未来规划,同时通过开展产业链重点企业走访、组织项目对接会、承办产业沙龙活动等形式对接需求方,推动科研成果供需双方精准匹配。

  除了从高校端挖掘形成技术成果“项目库”,该院还有一项重要任务便是从市场端出发,摸排各产业需求,并将需求及时反馈给高校和企业,逆向推动产生“订单式”技术攻关项目,构建技术应用双向流动格局。

  “我们结合校地双方发展需求,开展了人工智能产业、光电产业、平台建设、资源导入、基金等专项工作,在平台建设中,搭建了通信、医工、数据要素三大平台,并成立相应工作组进行落实。目前陆续对接了20余家重点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合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比重。”王鹏飞说。

  科研成果转化离不开高水平的硬件支撑。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清华电子院陆续建设了高端光电子芯片、电子综合检测、人工智能大数据三大技术平台,通过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科技创新券等形式,重点面向京津冀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同时,面向产业应用建成先进科技、智慧城市、医工结合三大领域的应用平台,依托应用平台集成清华大学技术成果,开展定向攻关。六大平台也面向社会开放,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客户500余家。

  王鹏飞表示,下一步,清华电子院将充分发挥链接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科研创新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势,立足天津本地智能科技优势产业链,不断加大与天津政产学研各界的互联互通、互利共赢,切实将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活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