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戴敦元 清介自持养廉德
王厚明

  清朝一代廉吏戴敦元,史称他清廉寡欲,不拘小节,“数十载一布被”,始终清正廉明、节俭朴实,为人称道。

  戴敦元学识渊厚,作风务实,善于躬身实践,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嘉庆二十四年(1819),戴敦元赴广东任高廉兵备道。这是戴敦元第一次出京外任,他担心自己不了解当地实情而影响施政,特意选择先去粤商云集的苏州南濠,借此机会了解广东的风土人情和施政利弊。他以客商的身份与粤商同寓,获取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为接下来在广东开展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虽然在任时间不长,但戴敦元秉持“报国无才勤补拙,安民有愿尽除冤”的宗旨,做了许多深得民心的事,被当地百姓称为“神公”。

  戴敦元后来改任山西布政使,他前往赴任时不事声张、不搞排场,不解衣,不下车,每天五更就催车夫上路,饮食不过是六枚麦饼,且全在车上解决,从不劳烦沿途州县,以致戴敦元“独行数千里,而舆夫馆人莫知其为新任藩使者”。当时官场上有一个陋习,凡是上官过境,沿途州县都要劳师动众迎来送往,不仅大摆筵席,临走前还要给上官准备礼品。戴敦元不为官场恶俗和潜规则侵蚀,更不为钱财折腰,他兴利除弊、革故鼎新,坚决将这些陋习革除,大大净化了官场风气。

  道光十二年(1832),戴敦元任刑部尚书。在京任职期间,他每天办完公事就回家,谢绝宾客,“同僚非公事不得见”,拒绝私下上门拉关系。居京师十年,戴敦元专治刑狱,所治狱无纵无滥。清代达官显宦盛行八抬大轿,而他作为一部尚书,着粗衣,坐敝车,生活俭朴,上下班经常步行,在衣食住行诸方面崇尚节俭,律己甚严。

  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戴敦元身披雨罩,手抱文书,步行到街上,叫了一辆驴车去上班。到了刑部衙门,“隶役呵殿而入”,戴敦元脱去雨罩露出官帽上的珊瑚顶戴。在清朝,珊瑚顶戴是二品官员才可佩戴的。车夫见后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么大的官居然坐自己的车,吓得要弃车而逃,戴敦元却“强留与之钱而去”。因为这段美谈,人们赞其清廉,称之为“驴车尚书”。一个“驴车尚书”的雅号,把一个清官的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令人肃然起敬。

  戴敦元的廉洁节俭并非故作姿态的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自律。他生活俭朴不讲究排场,饮食起居简单随意,从来没有过高的要求。一次,他从刑部尚书任上请假回浙,当地官府官员是其故交,特意设宴为他接风。那天下雨,戴敦元就穿了一双木屐前往。散席后,官员陪同戴敦元出来,此时鼓号齐鸣、官署大门开启,陪同人大声呼唤戴公的轿马。戴敦元微微一笑,拿过雨伞“自执之,扬扬出门去”。戴敦元执伞走时那种“扬扬”之态,正是他严格自律、清廉自守的可贵风范。

  在清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场上,贪腐之风盛行。“驴车尚书”戴敦元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留得清白在人间,其根源毋庸置疑是他内心深处对清廉的坚守和信仰。

  道光十四年,戴敦元卒于任所,“敝衣露肘,布衾一袭”,人们看到他衣衫破烂,连手肘都露在外面,身上盖着一床布棉被,都感叹“其俭德为不可及云”。至于家产,史载其“任官四十年,逝世仅遗几架书籍,几幅画,几间旧房,数亩薄田而已”。戴敦元去世后,道光皇帝感慨他的清廉自律,对他作出了“清介自持,克尽职守”的评价,追谥为简恪。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这正是“驴车尚书”戴敦元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的真实写照。一个人、一个官员,应经得起考验、耐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在面对是与非、得与失、名与利时,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如此才能守住底线,成为百姓尊重、爱戴、怀念的好人、好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