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善作善成~~~
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善作善成~~~
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善作善成~~~
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善作善成~~~
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善作善成~~~
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善作善成~~~
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善作善成~~~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善作善成
中国特色城市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遵循
郑崇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围绕城市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城市文化发展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为中国特色城市文化发展道路的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总纲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杨浦滨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和城市治理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在中国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从世界范围内城市发展实践及其理论构建的历程来看,人民城市重大理念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与资本主义城市具有政治属性上的明显差异。人民城市理念既超越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同时又与西方的城市理念有制度和文化上的显著差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支撑,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的总纲。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城市文化生产的人民性提供了鲜明的实践指引,与西方城市文化生产的资本导向形成本质上的差异,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城市文化理论的价值取向。

  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方案与中国实践

  城市文化遗产是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赓续城市文脉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城市文化遗产的重大价值,以及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理念、路径和方法都有充分的阐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逐步确立人民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文化遗产观,建构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方案与中国实践。城市历史文化一方面外化于城市的布局、建筑、交通等物质形式,另一方面内化于城市的市民风貌、生活氛围和文化气质等精神形式,是“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上海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模式,系统整合丰富的海派文化资源与历史保护建筑资源,将传统非遗、文化传承、时尚设计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精心打造了典型旅游线路、沉浸式场景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对于物理场所及其蕴含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是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传承方式。

  三、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城市文化的精髓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标识,也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从时间维度看,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不同时代的记忆和印记叠加或积淀而形成的,它一旦形成,便具有内在的结构稳定性。一座城市的文化史构成了一座城市的独特历史记忆和自我认同,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内在的滋养和支撑作用。我们应当遵循“植根历史、着眼现实、紧跟时代、引领未来”的原则,活化城市记忆,涵养城市文脉,打造形神合一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时就亲自提炼了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和城市品格——“开放、创新、包容”,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动力,同时也精准传达了上海的文化形象。

  四、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城市文化思想

  中国当代的城市文化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从传统城市文化的历史脉络中继承而来。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无论是“天人合一”的整体建设理念,还是城市建筑街道民居的微观设计,都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道人伦与人生智慧。当下的中国已经进入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坚持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和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把握好城市发展规律,在有效借鉴国外城市建设经验的同时,绝不能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要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丰厚滋养,在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包容开放、坚持守正创新中探索一条汇通融合之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