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沽上丛话
津门名家谈艺录(三)
刘维良:
传统与现实结合
章用秀

  2009年,刘维良先生的后人为先生举办了一个纪念研讨会,并刊印《刘维良山水人物画集》。应家属之邀,我在研讨会上做了长篇发言,讲了先生的艺术道路,也概括了先生的艺术成就。

  刘维良(1910—1994),字仲礼,斋号味澹斋。少年时即以《芥子园画谱》自学国画。从1929年开始,在天津城西画会、天津美术馆、湖社画会等处学习绘画,先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又被津门名画家陆辛农、刘子久、陈少梅收为入室弟子,学习花鸟、山水和工笔重彩人物。后人多以“唐仇遗韵,实至名归;承溯传统,熔古铸今”来评价这位丹青大家。

  我和维良先生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他是湖社画会的早期成员,工仕女、山水、花鸟。早在半个世纪前已享誉京津。尤其是他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在衣纹线条、色彩运用和装饰手法上具有深厚的功底,堪称独树一帜。民国年间举办第一届全国美展,刘先生创作的《西园雅集图》中选参展,并获银盾奖,此画即为人物画。笔者曾翻阅上世纪30年代初发行的《湖社月刊》第67期,见有先生绘制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画作。此画取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意,画面上,一人侧卧于孤舟,江面空寂寥寥,衰草萋萋,远山苍茫,一片朦胧,杨柳在清冽的晨风中摇曳,一种离愁别绪油然而生。画作旁特标明此作者乃“天津湖社分会会员”。在那个时候,先生之作与金北楼、马企周等大家作品同载于一刊,足可见其绘画水准之高及在京津画坛的资历,先生在当时画坛的年轻画家中应属佼佼者。

  维良先生为人耿介而又平易,说话办事直来直去,毫无世俗虚情。他的绘画一如其人,大都出于真情实感,率真而严谨;从不应景造作、故弄玄虚。

  刘维良先生说:“中国人物画自晋、唐、五代以迄于宋、元、明、清各代,皆经过各代有所改进,有所创新,经过实践,各自独具风格,以为后人楷模,但都保持了民族独特的色彩、技法和面貌,在世界放出光辉异彩,为世界各国美术欣赏者所称赞。”先生还说:“在继承当中主要是去粗取精,取舍要有所选择。如何识别取舍和粗精,主要先具备敏锐的感受,不外是对古今中外的学术修养方面有所体会而决定的。不可一味求洋破坏了传统技法的风格和面貌,即是我们经常认为的要有些‘国画味道’。但如泥于古法,故步自封,不可越雷池一步,那样是对推新不利的。”

  新中国成立后,维良先生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他的人物画除了吸取和继承唐寅、仇英等著名画家的表现技巧外,还着意吸取现代绘画理念和技法;在题材选择上,则从现实出发,着力捕捉和描绘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创作了诸多浓墨重彩的现代和历史人物画,格调鲜明,技法精湛,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传统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在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一位老画家不断探索求新的足迹。

  关于刘维良先生的绘画成就和一些作品艺术特色的细节,笔者于1980年9月撰写的《笔底生灵栩栩生——介绍老画家刘维良》一文(署名禾乃,发表于《天津日报》)已有所涉及。今天我们更可从《刘维良山水人物画集》看到先生的绘画特点、艺术风貌,窥见先生作品那种“既不失前人法度,又洋溢着新鲜气息”的内在精神和他的绘画理念。有人说,维良先生是一位全才型的优秀画家,也是一位与时代同步、具有文化自觉性的艺术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