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渤海潮~~~
金之平视线~~~——把“津”字招牌变成“金”字招牌③
新视野~~~
漫话~~~
评论员在现场~~~
深一度~~~
基层声音
本报与各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
热点观察~~~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之平视线
跨界加持让非遗更青春
——把“津”字招牌变成“金”字招牌③
金之平

  前段时间,天津老字号祥禾饽饽铺在北京开店,顾客盈门。与故宫联名推出文化味浓厚的特色点心、保留传统手艺的同时引入自动化生产、多渠道搜集食客大数据倒逼产品创新,这个老字号拥有的非遗技艺不仅“活起来”,而且“火起来”。

  让非遗“活起来”,如今已不缺“解法”。引入数字技术将年画转化为动画IP,为年画娃娃注入了时尚范儿;从《红楼梦》里获得灵感制成文创产品,把葫芦变成国礼;剪纸、糖画、京剧走进社区,通过小课堂、培训班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从“非遗+科技”“非遗+创意”到“非遗进社区”,在保证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更多“非遗+”,让公众从中见物、见情、见生活,能欣赏、能体验、有感悟,就可以打动人心。

  但“活起来”之后如何“活得好”“火起来”?将非遗产业化、品牌化,打开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我市肖氏剪布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讲过一件事:北京奥运会时他们创作了一款福娃主题的作品,由于是手工制作,产量和影响都有限。后来到了上海世博会时,他们将剪布技艺与文化衫结合,制成可以量产的特许商品,广受欢迎。这也说明,非遗既需要以技艺为根,实现“传”,也需要找到合适的载体,做到“承”。这种载体可以是某种商品,可以是一条旅游线路,或者是一种体验方式。让非遗成为各种业态模式的主题而不是点缀,与农、文、商、旅的深度融合,往往能延展出更丰富的产业之路、品牌之路。

  “非遗+”的跨界,也可以出现在非遗项目之间。在四川省内江市,烙画与蒲扇制作“牵手”,生产出的定制烙画蒲扇,即便价格高出普通蒲扇许多,也十分受市场欢迎。如今,我市的非遗体验馆、非遗市集等平台将许多非遗项目聚集在一起,不仅能让公众“一次看个够”,也为非遗项目之间产生更多“化学反应”提供了机会。这既是技艺上的合作,更是业态、模式上的创新,能为非遗“活得好”提供更多思路。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非遗是其中具有独特韵味的一部分,以一种向“新”的力量让非遗“活起来”“活得好”,会让这种韵味更加悠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