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中,有一座杨柳掩映着的村庄。村前有一条小河,从幕阜山脉泉涌而出,淙淙潺潺,不绝于耳。其地其景其情,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趣。
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去处,有保存完好的多处明清古民居建筑,房舍楼台,古朴典雅;杂花生树,疏密有致,这是一个青山、绿水、翠竹、垂柳、古树、栈道、廊桥、水坝、田园、村落融于一体的所在。这个地方叫刘家桥,位于中华桂花之乡咸宁桂花镇境内。依山傍水的刘家桥,被红灯笼装扮一新的刘家桥,颇有点江南水乡的韵味,更因了古树和古桥,益发虬曲有态,多姿多彩,古色古香起来。
远远望去,它就像一幅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卷。在这里,最醒目、最叫人牵挂的,还数刘家桥廊桥。这桥,青瓦翘檐,垒石而成,十分坚固,静静地拱伏在宁静的白泉河上。桥上以砖瓦和木梁柱建起廊亭,两边是青砖花墙和杉木长凳。坐于亭中,看檐下挂着的几只红灯笼,遥想曾有多少春秋故事在这里倾情演绎、起落开合。桥边光可鉴人的石板路上,古辙依稀,印痕犹在,见证着过往岁月的嘈杂繁华。
刘家桥古民居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落主要有四处,分别在老屋、下厂、上新屋和下新屋,依山势从上而下形成阶梯形建筑群。这些民居大多有高耸的门楼、口内含珠的龙头翘檐、精雕细刻的门窗,也有迂回曲折的楼道深巷、雕梁画栋的绵延屋宇、蔚为大观的严谨门庭,从中依稀可见刘氏家族当年的繁华。尤其是那些通风、采光、排水俱佳的“天井院”古民居样式,体现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凝结着刘家桥先民的聪明智慧。
漫步村巷之内,随处可见一些来自时光深处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曾经吱吱呀呀的纺车、引水灌溉田园的水车、古老的推砻、深深凹陷的碾槽、捕鱼的竹笱、原始而古老的榨坊、舂米的石臼、碾米的石磨、迎娶新娘的花轿、造型别致的竹轿,等等。古民居房屋壁上挂着的蓑笠、秧耙和弄堂口缄默经年的风车……这些器物无不透射出刘家桥人的勤劳和乡风民俗的传承。
这漫漫岁月沉淀出来的古村落,低吟浅唱,不缓不急。它存留的一砖一瓦,都流转着时光的味道;一草一木,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相传,与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的幼弟刘交,也就是被封为“彭城王”的西汉楚元王,携家带口来到此地定居,成为刘家桥人的始祖,传承至今,这是个聚族而居4个多世纪的古民居群落,既是“彭城世家”,又是“墨庄世家”。由此观之,刘家桥廊桥上存留的石桩、雕花,以及周边修葺过的古民居,所展现出来的岁月的深度、时空的广度,以及光彩熠熠、情景怡人、可圈可点的人文风致,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古老民居的岁月遗存、多彩民风的传承延续,成就了“楚天民俗第一村”的美誉。回眸廊桥上的那副对联,以史鉴今,人文炳蔚,以桥名村,民俗流芳,不正是刘家桥内涵的生动写照吗?
桥下的白泉河,依然清澈。晴和的日子,远远近近总有孩童在水中嬉戏,溪水上停泊的木筏,随风摇动,荡漾着春光,荡漾着柳色,也荡漾着忽隐忽现的时空倒影。久远的老宅,苍苔斑驳,暗绿丛生,门窗旧迹,残痕如梦。它让人想起绣楼上翘首望向窗外的女子和廊桥上挟着油布雨伞怅惘满腹的长衫男子,他们目光交汇的瞬间,山川河流、天地精气,浑然而为一体,褪成遥远的尘世风景。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走进这青山环绕、清溪流淌、丽质天然、浓淡相宜的村庄,古屋有致,古木参天,空气清新,风景秀丽,直教人流连其中,不舍离去。时至今日,刘家桥已然成为绘画爱好者取景写生的热门之地,山脚下、小溪边、雕栏处,随心支上画架,便有古风氤氲,春色雀跃,灵气浮动。
时光从桥下流走,又在画笔下堆积。我们可以从现代生活丰富的卷帙中,从那些专业的不专业的笔墨中,慢慢品味属于刘家桥的自然风韵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