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界过去一直有“作家是专业写作好还是业余写作好”的争论和思考,结论基本上是各有各好。专职作家的优势是专用时间多,但由于每天忙于写作,有的人可能和火热的生活脱节,用专业的话说就是“没有生活”。而业余作家专门时间虽然少,但可以从本职工作视角出发,因而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现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已经不大。体制里的专业作家很少了,而人不在体制内但以稿费和版税、影视剧出版权售卖为生的畅销书和网络作家,他们每天都做写作这件事,并且以此为生,那其实也算是专职作家了,不过这样的人毕竟是相对少数。
所以,可以说现在大部分作家都是业余写作,这并不是说作家的水平“业余”,而是说绝大部分作家都会有其他赖以谋生的职业。写作接近了它最初的本质,越来越成为人们表达自己对世界看法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写作和发表平台的变化,写作的门槛似乎在降低,审美的标准更多元,这让更多的人脱颖而出,也出现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形。
写作在承担文学的重要使命比如传播知识、记录时代、探究生命的意义以外,它也是一种怡情方式。写作不是作家的特权,每个人都可以写,哪怕不能像作家写得那么好。从写作者的角度是释放,而写出来的文字也可能有文学和社会学价值,典型的例子比如《浮生六记》《傅雷家书》,那本来都是私人写作,却成为经典文学。
近来有一种说法叫做“素人写作”。这些写作者的写作具有一定的纯粹意义,和稿费无关,跟他们的生计可能也完全无关。业余作者中,有语文老师、媒体和文字相关从业者、文化单位机关干部、学者,而“素人”,跟文学的关联很远,为了生计,他们的创作时间更少,学历和文化背景可能也相对较低,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写作热情,他们中间也有人水平很高。在一定意义上,写作水平的高低,和受教育程度关系并不大。只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以自己内心的炽热,关注整个人类的内心,就有可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最近走红的外卖诗人王计兵,他在生活中就是一个送外卖的人。他的诗《赶时间的人》就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他每天忙着追赶时间,但也每天在创作,从他的诗歌文本来看,他显然不是初学,而是写了很多年了,并且一定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我在一些文学活动当中遇到过这样类型的写作者,包括出租车司机、保安、乡村理发师、还有很多没有固定职业的人,比如农民或者打工的人,他们因为工作平凡却坚持从事写作,反而会更引人注目。人们有可能会想,生活中的很多普通人,吃饱饭是第一要务,他们怎么还有闲工夫搞文学?其实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这是他们的追求和生活方式,就像爱美之心人人都有,人人都爱美,人人也都有表达的愿望,他们的表达方式就是写作。
其实写作和职业以及身份关系不大,写作和靠不靠写作而获取生活来源也不是绝对的关系。写得好的从来都是少数,专职写作的人、文化高的人如此,“素人”也一样。“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话是这么说,但写作还是有章法可以遵循,必要的训练是要有的,写很简单,但写好,那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