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董微微 天津社科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
所副所长、研究员
闫 丽 本报评论员
改革开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征程上,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才能更好积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激发发展的澎湃动力。
闫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开放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对天津而言,“改革开放先行区”是重要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靠深化改革释放要素活力,靠开放增创新优势。
董微微:是的。新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意味着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培育更多新动能。从长远看,传统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制度供给成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从当下看,经济循环的流转、畅通,需要以改革开放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比如,在天津,企业“拿地即开工”已成常态,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发展“加一把火”;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全面铺开,通过扩大开放,引入国际高端服务供给,带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依靠改革打通循环的堵点,依靠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也正是在“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
闫丽: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0周年。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也要依靠改革,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您认为,应如何在协同发展的大棋局中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
董微微:谋求更大发展,需要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把区域内其他各方的资源运用得更充分。要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更深层的利益调整、关系重塑、优势互补。如今,京冀企业资质资格可以在天津直接生效,很多服务事项也在区域内实现了“自助办”。天津港主动适配三地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与河北省港口形成有效分工,成为深度连接三地的海上门户。发展实践证明,一些显性和隐性的壁垒正在被破除,区域开放程度更高。这种抱团式发展,要求更精准的资源对接、更有效的优势互补,既需要以改革倒逼发展、推动发展,也需要在开放中实现共赢。
闫丽: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是发展的成功实践。向开放要活力,要在“高水平”上下功夫。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带来更大机遇、更广空间,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的是敢闯敢干的闯劲、先行先试的创造。
董微微:的确如此。对于高水平开放,投资者更关注的是规则与规制,是管理与标准。换句话说,高水平开放体现在开放的通道更畅通、环境更优良、平台更高效上,也意味着要扩大制度型开放。去年,天津自贸试验区入选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有句话叫“站在地球仪旁思考问题”,构建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推进高水平全方位制度型开放,才能进一步在开放中赢得优势和主动。当然,高水平开放打的不是“单项赛”,而是“全能赛”。致力于构筑互联互通大通道、塑造开放包容大环境、打造服务辐射大平台,夯实的是基础支撑,提供的是强力保障,让开放成为一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
闫丽:改革开放成效如何,很多时候要看经营主体的活力怎样。近年来,一些大型外资企业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需要就地设立研发机构,但进口研发设备大多关税较重。对此,滨海新区探索“保税研发”模式,免征相关税费,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奔着问题去,盯紧细处发力,改革发展的成色自然更足。
董微微:统筹抓好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要“致广大”,解决共性问题、根本性问题,也要“尽精微”,激发“经济细胞”的活力。无论推动外资外企“引进来”,还是支持本地企业“走出去”,靠发展的硬实力,也靠城市的软环境。有些时候,一流营商环境的打造、企业难题的破解,不是靠一版方案就能解决的,需要在微观层面不断深化细化具体举措。天津去年出台的“17条”和“29条”措施,其指向都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这些措施在支持民间投资、多层次沟通等方面实现迭代升级。点面结合,致力于消除经营主体的痛点、堵点、难点,改革红利就能更多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