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身边好人
曾跳水救起落水者,一辈子就爱给人帮忙~~~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3月0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艳 文以唱念达意 武以刀枪传情(图)
本报记者 何玉新
王艳 天津京剧院实验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花衫。曾获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等奖项。

  不久前,王艳领衔主演的全本《昭君出塞》在津湾大剧院亮相。这是她的代表剧目之一,由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荣环先生亲授。从艺三十余年,王艳的扮相、嗓音、身段、表情、武功水准和演唱技巧均可称当今京剧演员中的佼佼者,各地戏迷亲切地称她为“艳尊”。面对赞誉,她始终不忘初心:“天津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影响我一生选择和追求的根源。京剧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看世界的眼睛。从戏曲中体会现实生活,在舞台上感悟人生哲理,于掌声和喝彩中获得幸福,这是我一生的幸运。我会努力坚持传承京剧艺术,为京剧艺术的未来尽一份力。”

  天赋并非最出色

  以勤补拙拜名师

  因为父母都是戏迷,受家庭影响,王艳也喜欢上了京剧。“和许多小女孩一样,最初吸引我的是旦角华美的扮相,还有绚丽多彩的舞台。”11岁那年,她考入天津艺术学校学京剧。她的开蒙老师孟宪瑢时常教导她,作为演员,在舞台上一定要有自信。可这自信从哪儿来呢?那就是要不断地积累、刻苦地练习。

  其实王艳的天赋条件并不是最出色的,她身材娇小,练武功比较吃力,一开始老师并没把她当成重点培养对象。但她心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老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她就认认真真地学什么,从不挑三拣四。下了课,一个人在练功房接着练私功,以勤补拙,而且爱动脑子,琢磨老师所教的要领。学校渐渐发现了这棵好苗子,请来尚小云先生的得意弟子、京剧名家杨荣环先生指导王艳和另一位条件很好的旦角学生李国静。“那时杨老师患脑血栓,身体刚刚恢复,在暑天里教我们《乾坤福寿镜》《霸王别姬》两出戏。从台步、身段到发声方法,对我们重新规范;我们年纪小,对人物不理解,老师便结合人物的一招一式解剖每个表演动作,手把手地教。”

  《乾坤福寿镜》中“失子惊疯”一段是这出戏的“核儿”,难度较大。剧中人物胡氏本是个善良稳重的贵妇人,当她被人陷害又丢失幼子时,精神受到巨大打击。这时的表演,要清楚地表现出人物“急、惊、呆、怕、疯”的变化层次。想演好这出戏,首先要理解胡氏疯癫前后的内心变化,其次要掌握水袖、三起三落、屁股坐子等高难技巧,缺一不可。王艳吃尽了苦头,费尽了心思,在老师的教导下,完完全全入了戏,更领悟到“技巧不能脱离人物,否则就成了卖弄”的道理。

  1992年,全国首届少儿京剧邀请赛在北京举办,16岁的王艳以“失子惊疯”参赛,唱念做“舞”应有尽有,再加上嗓音清脆,表演有灵性,一举拿下专业组一等奖。担任评委的厉慧良先生对她赞不绝口:“真是个小人精,再给她摆弄几年,将来在戏台上准是个大角儿!”两年后,王艳又以这出戏赴日本参加交流演出。

  在天津艺校求学六年,王艳先后得到孟宪瑢、袁文君、田玉珠、张芝兰等多位老师的传授,学演了《玉堂春》《四郎探母》《宇宙锋》《红线盗盒》《穆桂英挂帅》《战金山》等戏。尚小云先生的另一位弟子孙荣惠老师对王艳也是格外喜爱,把《银屏公主》《大登殿》等剧目传授给她。老师们为王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让她慢慢懂得了什么是戏曲表演。

  1995年毕业后,王艳留在学校的青年演员进修班继续深造三年。1997年,她正式拜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为师。刘秀荣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通天教主”王瑶卿,兼学梅、尚,跨行当演出青衣、花衫、刀马、花旦剧目,唱、念、做、打皆精。刘老师传艺毫无保留,将《白蛇传》《穆桂英大战洪州》《百花公主》《红鬃烈马》等看家戏倾囊相授。

  有一段时间,刘秀荣老师就住在天津艺校,向王艳传授《白蛇传》,掰开揉碎地讲白素贞这个人物,为王艳确定了演这出戏要唱情、演情的基调。排戏过程中,刘老师把“断桥”“盗草”等每一场的表演程式分解开,逐一做示范。为了帮助王艳学好这出戏,天津剧协和天津艺术学校邀请京剧名家为她的表演进行“艺术会诊”。首次演出时,王艳从“游湖”演至“断桥”,她的扮相俊美、灵秀,表演规矩、大方,继承了老师的精髓,较好地展示出文武兼备、刚柔相济的表演风范。

  后来,刘秀荣与她的丈夫张春孝两位老师又帮王艳辅导,重新排练《白蛇传》,增加了“合钵”“倒塔”两出戏,完善了整出剧目,也加快了节奏。王艳难忘演出时的场景:“两位老师为我把场,我仿佛吃了定心丸。”

  1999年,天津京剧院筹建实验团,请来京剧表演艺术家杨秋玲指导王艳排演《杨门女将》。王艳的扮相端庄秀丽,嗓音清亮圆润,表演细腻传神。作为建团献礼剧目,这出戏一炮打响。

  出演新编古装京剧《妈祖》

  向李维康老师学《谢瑶环》

  艺术的积累永无止境,前辈们留下太多的艺术瑰宝,等着后人去传承、发展。王艳说自己最大的幸运,就是在艺术上没走弯路,因为一路都能遇到好老师。“刘秀荣老师教我领悟王(瑶卿)派的艺术风格,那就是中正浑厚、戏路宽广,给予了我强大的精神力量。”

  刘秀荣老师为王艳整理教授了《棋盘山》,并添头续尾,扩展成大戏。此戏在电视台播出后颇受赞誉。刘老师还教授了王艳《王宝钏》《游龙戏凤》等多个剧目,这些剧目多数技艺繁难,格外吃功,也造就了王艳允文允武的戏路,“文以唱念达意,武以刀枪传情”,促使她不断完善,融入创作,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北京参加青研班、流派班,王艳更广泛地拓宽师缘,向梅葆玖先生、姜凤山先生、王志怡老师学了《贵妃醉酒》《三娘教子》等剧目,获得梅派艺术的嫡传。她逐渐领悟到戏曲艺术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美学的深厚内涵。“前辈们留下的东西太珍贵了,只有将经典不断地传承下去,才不辜负老师们的精心培养。”王艳说。

  2004年,天津京剧院实验团排演新编古装京剧《妈祖》,王艳扮演主角林默娘。她演得游刃有余,以青衣应工,借鉴了花衫、花旦、刀马旦等多种行当的表演程式,成功塑造了这位扶危济困、施爱向善的古代女性形象。

  向李维康老师学《谢瑶环》,对王艳来说更是一次不寻常的提升。“李老师整理该剧时,我亲历了她几易其稿的过程,从中揣摩李老师的思维、方法。李老师把握剧本、把握人物行动与感情、设计表演程式以及科学的唱法都让我受益匪浅。”张关正老师担任《谢瑶环》的导演,在一年多的整理、排练中,王艳在二位老师的引领下不断修炼。通过这出戏,她突破了小生、旦角发音位置自由切换这一难关,实现了由“完成好自己”到“全角色剖析”的艺术升华,通过塑造舞台形象,实现了传统戏曲美学的当代转化。2011年,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奖,王艳连演两场《谢瑶环》,摘得榜首殊荣,绽放了艺术青春的高光时刻。

  成功反而让王艳愈发清醒,时刻自省,主动承担了更多传承京剧艺术的责任。她多次走出天津——应国家京剧院邀请,在京剧藏戏《文成公主》中扮演文成公主;在央视空中剧院播出的新编京剧《护国大将军》中扮演小凤仙,在《野猪林》中扮演林娘子;参加了京剧史诗《赤壁》、视觉京剧《新白蛇传》等探索剧目的演出;参加录制了京剧电影工程《乾坤福寿镜》、中国京剧像音像《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三娘教子》《西施》《白蛇传》、全部《王宝钏》等剧目。

  准确表达人物

  引导观众审美

  王艳自小就学《乾坤福寿镜》,经过长期舞台实践,已成为她的常演剧目。当年,京剧大师尚小云跟王瑶卿学了这出戏,杨荣环学自尚小云,整理改编后又传授给王艳。学戏的过程中,王艳被前辈大师们的精神深深感染:“早年杨荣环在科班学戏,得到尚小云先生的无私指点。上台演戏,有时尚先生演胡氏,杨先生演胡氏的丫鬟寿春,有时两个人角色对调。尚先生完全没因为杨先生是学生后辈,就不愿意给他配戏。而当初杨荣环赴上海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对新弟子关爱有加,在生活上体贴入微,晚上亲自到他住的客房照看,喷洒驱虫剂,对此杨荣环始终感念不已。前辈京剧大师的气度令人肃然起敬,虽有门派之分,但各派互取所长不存芥蒂,方才使京剧达到了国粹的高度。”

  2015年年初,《乾坤福寿镜》在“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支持下拍摄成京剧电影。录制时,王艳将两片水袖舞得上下翻飞,跑蹲身、圆场等动作早已炉火纯青。在她的表演下,胡氏这个人物由喜到急、由急到惊、由惊到疯层层递进,在痛苦煎熬中内心的飘忽、纷乱都被她外化为眼神、表情和形体动作,疯癫而又不失艺术之美,令人击掌叫绝。

  《昭君出塞》由杨荣环改编自尚(小云)派名作《汉明妃》。王艳为杨荣环老师的《昭君出塞》配像,举手投足模仿得惟妙惟肖。“冷宫”一场的琵琶曲也由她本人当场弹奏,其娴熟技法颇有当年杨荣环老师弹奏琵琶的神韵;在“出塞”一折中载歌载舞,传递出王昭君请命出塞和亲,感恩报国之心。王艳说:“王昭君上马后前往和藩的路上,杨老师根据当时环境的感觉、沙漠的气候等设计了舞蹈动作,这是老师合情合理的创新。我演出时,在舞蹈中加入回首望家乡等动作,表现王昭君内心的情感,这是我发自内心对这出戏、这个人物的体会、感悟。”

  2007年,王艳随姜凤山先生、梅葆玖老师学《洛神》,开始更加深入地钻研梅派艺术。2015年,她随梅葆玖老师学演《西施》,后由舒健老师指导,这出戏参加了中国京剧像音像的录制。通过舞台实践,她更深刻地领悟到:梅派唱腔的收音特点就是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不要过度雕琢落音,要时刻体现“中正、平和、自然、舒服”的梅派气质。梅葆玖先生对她讲:“青衣要把握谈吐气质,艺术实践不仅要有‘术’,更要有‘束’,要体会如何准确表达人物,从而实现对观众的审美引导。”这也是王艳给自己设置的长期思考和修正的方向。

  2019年1月,应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和澳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的邀请,担任政协天津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的王艳随市政协代表团赴香港、澳门调研。活动中,她提起自己曾演出京剧《妈祖》,引起深受妈祖文化影响的港澳委员的共鸣。她应邀唱起那段著名的京剧唱段《光辉照儿永向前》,更赢得了满堂喝彩。

  观众的掌声是对艺术、对演员最大的爱戴,王艳也始终以同样的热情回馈观众,每一场演出都全力以赴。“有些戏会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就让我们这些人感觉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担任天津京剧院实验团团长以来,王艳常年带团演出,培养新生力量,也经常以视频方式为本团演员和各地的戏曲演员排练、说戏。她时常告诫青年演员:“必须注重京剧的本体——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只有自身的艺术过硬,观众才能看懂人物情感,才会记住故事。唯有舞台上每个人忘我地去努力,一部戏才称得上功德圆满。”

  王艳自述

  梅葆玖先生引导我 

  理解梅派,感悟梅派

  2007年,因名票钱江先生引荐,我有幸认识了梅葆玖老师与姜凤山先生,向两位先生学梅派名剧《洛神》。梅葆玖老师社会活动很多,多亏范梅强大哥帮忙,替我提前预约,带我到梅老师家里学戏。初到梅家,感动于梅老师能抽出休息时间指点我,而更多的是紧张和激动。梅老师非常认真地从每个字、每个唱腔上,逐字逐句地为我纠正,还给我讲了梅兰芳大师、齐如山先生等创作《洛神》的过程,以及他学这出戏时的一些趣事。我觉得梅老师不仅仅是在给我讲一个个故事,更是通过这些故事教我做人、学戏的道理,引导我去理解梅派,感悟梅派。

  2007年,我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了全部的《洛神》。钱江先生亲自操办演出并饰演曹植,乐队采用梅老师的原班乐队,姜凤山先生亲自操琴,甚至连道具、服装,都是当年梅大师用过的。我无比兴奋,也格外紧张,甚至诚惶诚恐。梅老师亲自在侧幕把场,每场间歇都会提醒我注意动作要领,细致到拂尘拿到什么高度才能躲避头面并保持动作的合理与优美。演出近一个半小时,古稀之年的梅老师就一直站在侧幕看完,对我来说,那种在舞台上有老师保护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无与伦比。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梅老师做人的风范,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通过《洛神》的学习和演出,我对梅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梅派的表演风格中正平和,可能没有更多华丽的花腔,但要把最平凡的东西演绎得最不平凡,所以掌握好梅派艺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梅老师在细心给我传授的同时也教导我,学梅派要慢慢来,要一出戏一出戏地学。

  在梅派研习班学《西施》一剧时,梅老师亲自来排练场为我们示范。上课的时间正值盛夏,他依旧一身西装,一如他一贯给人的印象——穿着得体,和蔼可亲。梅老师对待艺术严肃认真,但言谈举止却幽默诙谐,跟梅老师上课很轻松。

  我在天津首次演出全部《西施》,时值隆冬,梅老师患了重感冒,没能亲自到场。演出前我跟老师通电话,他说等天气暖和了,一定要看一次我演的这出戏,又在电话里把每一场唱念,乃至乐队、灯光、舞美要注意的地方都叮嘱了一遍。老师希望这出戏能成为我的保留剧目,让我一定要反复地演出,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领悟。

  2016年4月25日,梅葆玖老师逝世。悲痛之余,回忆起向梅老师求教的点点滴滴,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当梅派艺术研习班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汇报演出《西施》时,梅老师不能来了……这成了我永远的遗憾,但我会竭尽全力把老师教授给我的东西传承下去。我觉得,舞台侧幕边上永远有老师的身影,他永远一身西装,永远笑容满面,和蔼可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