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四年(199),曹操命豫州牧刘备前往青州,向时任琅琊相的臧霸要两颗人头,这两个人名叫徐翕和毛晖。曹操之所以如此动怒,是因为他当初在兖州时,曾任命徐翕和毛晖为将,吕布进攻兖州,两个人看打不过便顺势投降了吕布。对于这种背叛行为,曹操很生气。平定兖州之乱后,他得到了确切的情报,徐翕和毛晖逃往青州投靠了臧霸,曹操于是命刘备找臧霸要人。
对于臧霸能否听从命令,曹操心里也并不十分有底,因为臧霸只是刚刚招降过来的,而且素来桀骜不驯。
臧霸是泰山郡华县(今山东费县)人,从小便以勇猛著称。臧霸的父亲臧戒曾在县中做狱掾,即管理监狱的小吏,为人刚正。臧戒因为阻止当地太守杀一个与太守有仇的囚犯而被押送郡府治罪,当时年仅十八岁的臧霸闻讯后,带着数十个门客在华县西山拦截,负责押解的一百多名兵卒看到他一副不要命的架势谁也没敢动,听任他把臧戒救走了。此后,臧霸便以“勇壮”闻名乡野。后来黄巾军起义风起云涌,天下大乱,各地政府纷纷招募兵丁成立武装,臧霸投身在徐州牧陶谦帐下,以战功被封为骑都尉。他见群雄蜂起,也联合了孙观、吴敦、尹礼等人,聚集军众,屯兵于开阳一带,成为小有势力的一方霸主。
建安三年,曹操讨伐吕布,臧霸曾经出兵帮助吕布。第二年吕布兵败被俘,臧霸一度藏匿于民间,《三国志》记载是“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曹操得到线索,将臧霸捕获,结果看到他后很喜欢,有心收为己用。臧霸趁机说:“我还有几个兄弟在外,愿意将他们召来为明公效力。”曹操当即下令给臧霸解绑,放其自行离去,身边人提醒他说:“这些人素无恩义,当心他去而不返。”曹操笑着说:“无妨,我看他不像个无赖之人。”
臧霸果然没有食言,很快就带着吴敦、尹礼、孙观等人和一众士卒投降了曹操。曹操见臧霸言而有信,非常高兴,封臧霸为琅琊相,将青、徐二州交由他管理,吴敦等人也都被任命为太守。
应该说,曹操给予了臧霸足够的待遇和信任,但现在他居然收留了曹操的通缉犯。刘备风尘仆仆赶到了青州,一见臧霸便开门见山,说明了来意:“徐翕和毛晖辜负了曹丞相的信任,做出了背叛之事,现在他命你斩下他们的首级,我好带回复命。”
臧霸回答说:“徐翕和毛晖过去是我的朋友,因为落难来投奔我。臧霸之所以能有今天,正是因为不做出卖他人的事情。我曾蒙受明公的不杀之恩,按理来说不该违抗他的命令,但我也相信,成就霸业的君主应该深明重信守义的道理,请将军为我向明公解释我的初衷。”
刘备无功而返,把臧霸所说的话如实禀报了曹操。有令不行本是一件很打脸的事,曹操听后却并未恼羞成怒,而是叹息说:“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这是古人所提倡的仁德之事,臧霸却能够加以奉行,这也正是我的心愿啊。随后他不仅不再追究徐翕和毛晖的背叛之罪,还分别任命他们为郡守。
曹操的胸襟彻底征服了臧霸,从此他忠心耿耿地追随其左右,再未发生过动摇。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臧霸多次以精兵协助作战,使得曹操不用担心东面侧翼的问题,最终得以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建安十年,曹操击败袁绍的长子袁谭,平定了河北,臧霸率人前来祝贺,提出愿将子弟及家族之人迁至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居住,以表达自己的忠心。曹操很高兴,回答说:“诸位忠心报国,但何必要如此来表现呢?不过,昔日萧何派遣子弟前往侍奉高祖,汉高祖没有拒绝;耿纯焚烧自己的房子、马车、棺木追随,而光武帝没有辜负他的好意,现在我怎么能够改变前人的做法呢?”
此后,臧霸以青州为中心率军在渤海一带“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给曹操征战四方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后方根据地,因军功卓著被封为都亭侯。
发动对吴作战时,臧霸被调到了前线。有一次他与张辽同为先锋,接受曹操的命令进兵濡须口,不料行军途中遭遇连绵大雨,待到前锋抵达江边时,江水暴涨,吴国的战船逐渐靠近,将士们都惶恐不安。张辽见状想下令部队撤退,臧霸阻止他说:“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意思是曹操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会舍弃我们呢?果然,第二天便接到了曹操撤军的命令。这是一种心有灵犀的信任吧,张辽很感慨,见到曹操后把臧霸的话复述了一遍,曹操称赞他做得好,授予了臧霸扬威将军的称号。
在历史上,曹操以善于识人用人著称。而各类人才能为他所用,根本的原因则在于他总是能看人之长,容人之短。就像臧霸,因为不肯出卖朋友而拒绝执行命令,曹操看重的不是自己一言既出的脸面,而是臧霸重信守义的品质,他成全了臧霸的信义,也收服了他的心。曹操在著名的《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此的志向与胸襟,怎不令人向往追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