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兄弟,我给你送来了刚出锅的包子,趁热吃啊。”中午时分,谊景村社区78岁刘淑琴敲响了65岁张大同的家门。两位老人是对门,多年前张大爷因脑梗行动不便,从那时起,身体比较硬朗的老大姐刘淑琴就主动帮扶起了张大同,买菜送饭、帮忙拿药成了刘淑琴的日常。
“妹子,今天帮我带一斤韭菜就行了,谢谢你了。”81岁的刘桂芝是刘淑琴帮扶的另一位独居老人,住在刘淑琴楼下。老人腿脚不方便,刘淑琴只要去市场,都会敲开刘桂芝的房门询问有什么需要捎带的,这已经坚持了十来年。“我们三个就像亲人一样,像暖气费、电费、医保签约等各种事,我能跑腿的都帮他们办了,远亲不如近邻嘛!”刘淑琴笑着说。
像这样的情景,在谊景村社区有很多,这得益于社区“1+N帮1”助老服务模式的有益实践。
谊景村社区下辖谊景村和文玥北里两个自然小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38.5%,只依靠网格员的力量很难全面帮扶。对此,社区积极探索“1+N帮1”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即一个好邻居、多名社区志愿者共同帮扶一位困难老人的服务模式。通过动员和组织党员、志愿者、驻区报到单位和在职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让辖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成色更足。
“1+N帮1”助老志愿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河西区乃至天津市“叫得响”的品牌,并成功入选民政部遴选的“100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谊景村社区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努力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以前小区灯光弱,晚上走路总觉得不安全,自打路灯全部提亮后,再也没有这种担忧了。”谊景村社区居民曹瑞刚说。提起社区照明提升改造,还要从一次走访说起。
“小区临近主干道,晚上进入小区后灯光明显变暗,小区内的路灯能亮些就好了。”在一次走访中,有居民向谊景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洋反映。群众诉求,必有回应。在得知大部分居民的意愿后,社区及时“吹哨”,友谊路街道协调电力部门,将全部社区路灯进行提亮。
明亮温暖的灯光照亮了居民们的“平安路”,而这只是谊景村社区为民解忧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谊景村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轴心”作用,吹响社区治理“常规哨、重点哨、紧急哨”,用“哨声”反映群众诉求、发出集结令,利用“吹哨报到”机制解决了树穴扬尘、树冠遮光、污水跑冒、路灯维护等多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让百姓收获了更多“看得见”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