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志愿,实际上是收费的研学活动,靠“玩”就可以获得数小时志愿服务时长;有的只需购买“助农包”“公益包”,足不出户,也能获得服务时长……志愿服务本应遵循自愿、无偿原则,最近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却有人打起了擦边球,将志愿服务时长作为商品“买卖”。
按照教育部要求,高中生要在课外进行志愿服务,三年不少于40小时;有的地方将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少高校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与学分、评优等挂钩,还有企业鼓励员工参加公益活动。
要求、鼓励的本意是激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为何“走偏”,背后原因值得深思。比如公益服务遇到了急功近利的心理——参加志愿服务不是为了“服务”,而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将其当作获得荣誉的手段,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花钱买时长、弄虚作假,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相悖,丢掉了个人诚信,更是在伤害社会良善。就像有人说的,这种行为是对整个志愿服务环境的一种破坏。即使仅从教育角度来看,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家长花钱走捷径等于做了错误的行为示范,如果被孩子认为是对的,将在无形中带偏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是深远的。认真掂量一下得与失的轻重,就可以作出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