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业文化遗产
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图)
张田勘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2项,数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中国这些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层面看,这些农业遗产是养活中国人乃至世界人口的重要基础;从文化层面看,则体现了人类演化是如何从刀耕火种看天吃饭,到利用科技的力量,凭借人类的智慧,在较少的土地资源上养活了更多的人,并实现了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

  在这些农业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有5项稻作文化、4项茶作文化,包括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福建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仅仅是这几项农业遗产就体现了中国人赖以生存的能量物质和密码,也把中国人的“吃”与“喝”表现得淋漓尽致。

  鱼米之乡是中国农业的精髓,不只是在中国南方,在北方同样有这样的系统,如五常大米。难得的是,稻作文化既体现了自然文化,也发展出了人文文化。

  自然文化的一个最大特质是,遵循自然,进行和谐循环,人的生存与万物生存共享。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就体现了这样的特质。在青田稻鱼种养模式中,鱼为水稻除草、除虫、耘田松土,水稻为鱼提供小气候、饲料,由此减少了化肥、农药、饲料的投入,鱼和水稻形成和谐共生系统。青田不仅稻米优质,而且逐渐培育出地方特有品种——软鳞味美的瓯江彩鲤,肉质细嫩,味美香鲜,而且具有观赏性。由此,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孕育出了生态高效的自然文化,减少了化肥、农药、饲料对水田的污染,并让水田的肥力和产量有了可持续的发展。

  另一方面,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孕育了悠久的田鱼养殖史,也诞生了灿烂的人文文化——田鱼文化。青田田鱼与青田民间艺术结合,衍生出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青田鱼灯舞。青田鱼灯舞曾参加过北京奥运会、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西建交3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

  同样,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也表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的智慧。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在海拔600至1000米的山地发展茶叶生产,逐渐形成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茉莉花基地(湿地)—茶园(山地)循环的有机生态农业系统,既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益。

  由于历史上福州人严格保密工艺,窨制工艺在数百年间均未传到其他国家,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能窨制茉莉花茶。产品的独特也创造了独特的茉莉花文化,茉莉花茶不只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茶叶品种,也是很多文艺作品的来源。

  中国的这22项农业遗产只是让中国人吃得饱的一个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更需要借助快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和其他种植技术让中国的农业遗产不只是传承,还要发展,让中国人不仅吃饱,还要吃好。其中,对联合国粮农组织界定的三大主粮麦类、稻谷、玉米进行更多的技术挖掘,不仅有可能提高粮食产量,还能获得更好的品种。

  杂交稻当然是一个主要努力的方向,而且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2023年10月,中国的杂交稻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四川凉山州德昌县麻栗镇阿月村,超级稻单季亩产1200公斤高产攻关示范项目收割,结果达到亩产1251.5公斤,实现了袁隆平未竟之愿,杂交水稻亩产超过1200公斤。

  另一方面,水稻的单产大幅度提高,会节约出更多的土地来种植和生产其他经济作物,如水稻+水产养殖,水稻+经济作物种植。这既是对中国农业遗产的传承,如充分利用土地,也是进一步提升水稻经济价值现在和未来的努力方向。

  在农业遗产的创新上,也不能只守着祖宗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要开辟新天地,例如开发耐盐碱水稻。这些年,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和生产了许多品种,其中有全生育期3‰盐度下,一等优质、抗白叶枯、亩产400公斤以上的耐盐杂交稻新品种“菁两优326”等。

  而且,通过研发和创新推出新品种,可以创造出口感比普通稻米还要好的耐盐碱稻米,耐盐碱水稻中营养价值极高的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比普通白米要高2到3倍,糖转化率在人体中也比较低,更适合糖尿病人和高血糖者食用。此外,耐盐碱水稻不仅抗盐碱,还更抗风、抗涝、抗病虫害,如果能推广开来,可能增加水稻种植面积1亿亩,即便按现在亩产300公斤计算,1亿亩盐碱地可年增产稻谷300亿公斤,多养活几千万人。

  中国的这22项农业文化遗产是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天然的融合,因此我们不只是要传承和保护,还要发展和创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