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立高质量发展关键之势
王 双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时代特征,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作用结果,将引领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塑造更加高效的创新要素配置方式。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以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为目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效应对和解决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要抓住“立”的核心、打牢“破”的基础,尤其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在实现“立”与“破”的动态平衡中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硬核之势,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未来产业,实现重大生产力在融合发展中的优化布局。伴随着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的加速演进和深度融合,以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等为标志的未来产业不断催生涌现,不仅代表着前沿科技创新方向和经济新增长点,更是前瞻布局重大生产力和抢占新赛道的必然选择。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极大地推进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有效衔接,为增强产业链发展的战略纵深提供更大回旋空间。一是围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着力破解“市场失灵”以及产业发育过程中“幼小化”的难题,积极培育关键技术突破、技术路线识别、创业激励与产业化促进、生产要素适配等产业生态。二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长期、持续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撬动更多企业资本和社会资源,构建面向不同战略目标、要素配置需求、产业培育需要的创新平台,为发展未来产业提供统一高效的要素市场和激励有效的制度保障。

  以数字经济为牵引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创新要素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动态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从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看,数字经济一定意义上就是新质生产力在生产要素组织和配置层面上的表现形态,因此,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必然要求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主引擎之一,这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一是加快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应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普及,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发展新动能。二是大力推动5G技术、大数据等在虚拟园区、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三是培育“数字领航”企业,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以提升产业链韧性为目标夯实制造业内生发展基础,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持续提升产业链韧性,这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夯实新发展格局基础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一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组织优质资源集中攻关的制度优势,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梳理“卡脖子”关键短板技术和产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等为突破口,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链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完善自主产品应用生态,提高产业链质量效益和控制力。三是聚焦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力度,着力提升制造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能效水平。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驱动产业创新,推动形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底座。科技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引擎和内生动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市场主体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产学研一体化攻关机制,建设全产业链协作机制,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强化人才培育等激励机制。二是注重通过改革的办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需求,加大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和集中攻关。三是赋予创新主体研发技术路线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促进研发经验及技术常态化积累,优化科技成果评价与创新激励制度,着力破除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各种障碍。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