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和平区赤峰道78号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楼房,在不知底细的人看来,它与周遭的建筑似乎并没有多大区别,而实际上,它是一座有历史、有故事、一度光彩夺目的建筑。民国时期,这里是法租界32号路,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少帅”张学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天津时经常在此居住,故而被称为“少帅府”。时移世易,这里已没有了当年指点江山、权势滔滔的热闹与荣华,而成为后人参观游览、休闲娱乐的所在——张学良故居博物馆。
从建筑造型来看,张学良故居博物馆豪华、美观、大方,共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两幢楼共有42间房,建筑总面积1400余平方米,总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产木料,卫生设备齐全,院内植有草坪。前楼为主楼,建筑较高,立面上有许多装饰,如石雕、铁艺、花窗等,造型精美,技艺精湛。前楼地下室是张学良的办公室,一楼是客厅和餐厅,二楼是卧室和书房,三楼是儿童房和仆佣房。整个楼房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展现了当时的高品质生活。后楼是次要楼房,建筑较低,但同样具有西洋集仿式的特点。后楼一楼是厨房和仓库,二楼是卧室和书房。后楼的布局稍简单些,但功能很齐全,为整个故居提供了必要的辅助。建筑师在设计上融合了中西文化,使得整座楼房既有西方建筑的精致和华美,又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和典雅。这样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主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品位。
一座建筑只有与其主人的经历和事迹结合起来,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属性。张学良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大开大合,极富传奇性,这自然也使其故居具有传奇色彩。张学良,字汉卿,辽宁省海城县人,1901年出生,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1920年,张学良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在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他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等。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西北军杨虎城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此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基础,张学良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积极的作用。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张学良所作的贡献,2009年他被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之后即遭长期软禁,直到1990年才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他离开台湾地区,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所以,自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再未回过他在天津的居所,这不能不说是令人感叹和遗憾的。张学良故居楼房最初是以张作霖五夫人张寿懿的名义购买自法国领事馆,1949年后张寿懿去了香港,由其子张学铨管理出租。1956年进行私房改造后由国家经营,1960年改按公产掌管。
近年来,天津市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张学良故居的保护、修整、利用,建成了“张学良故居博物馆”并对外开放,现已成为天津的重要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张学良故居博物馆以300余件物品全景再现了当年张学良在天津的生活。首先,其主打“穿越”概念,以3D立体化、沉浸式的设计,带游客“回到”民国时期,从音乐、装修、家具、服饰等多方面原景重现当年张学良家生活的原貌,让人从踏入博物馆那一刻,就穿越到近百年前,触摸当时生活的样子。其二,张学良故居博物馆重点打造“亲民博物馆”的概念,改变博物馆在人们心中古板的概念,拉近与游客的距离。馆中的陈设,无论是张学良用过的书桌、收音机的柜子,还是老式的桌椅、壁炉、风琴,抑或民国时期的百家乐、老式的黄包车,游客参观后都可获得别样的体验。其三,张学良故居博物馆被打造成“可以吃的博物馆”。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张家私家菜、民国谭家菜、风情租界菜、中华一绝菜、养生长寿菜等,让游客不仅从视觉、听觉,甚至从味觉方面全方位深入了解张学良将军的生活,将现在与过去进行有活力、生活化、多维度的连接。
天津张学良故居小楼至今已矗立百余年,百年间风云变幻,中国的政治、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均已发生沧桑巨变,小楼是一个承载者,也是一个见证者。百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历史巨变,中国文化也在融通、变迁中砥砺前行,经历并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时代新变。在这中间,张学良身上有着丰富、复杂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他得天独厚,“呼风唤雨”,成为“时代骄子”;他风流倜傥,情感生活丰富;他与世隔绝、经历数十年的幽闭;他平静淡泊、百岁而终……诸多传奇性因素使他成为历史长河中独特的“这一个”。而走过百年风雨的张学良故居,也将与时俱进,在不断更新的文化环境和坐标体系中凸显其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为城市新文化的建设作出贡献。
(本专栏图片由《小楼春秋》摄制组提供)
● 《小楼春秋》解说词:
位于天津和平区赤峰道上的这座砖木结构的三层小楼,充满浓郁的巴洛克风格,是少帅张学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津时经常居住的地方。
旧式的水晶吊灯,斑驳的老钢琴,整块儿的菲律宾木护墙板,伸手就可以触摸的雕花木椅,满眼的民国风情。今天这座小楼已经成为天津的文化景点,它的美由内而外,在故事和传说里成为津门历史的永恒见证。(节选,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