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有机会品读了吕舒怀的津味小说,从《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刊发的三个短篇小说,到中篇小说集《津门往事》,再到长篇小说《鸟市大街》,仿佛穿越了天津的近百年历史。从底层集聚的南市到租界洋楼,津味十足的市井百态、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悲喜诡谲的人物命运、市井烟火下的情义与因果,在吕舒怀的笔下包罗万象,却又似信手拈来。
三个短篇中,《如花似玉》和《如歌如诉》是以城市青年爱情为题材。其中,《如歌如诉》故事的展开,是以四年级的“我”坐门槛上唱着“小粪车”,暗恋同院女生开头,如同可爱唯美的童话,但初看“小粪车”似和内容有点不搭调,在随后“我”的情感故事追忆里,这个开头的好处便会显现出来。
随后的叙述是按时间顺序。在皮鞋厂做临时工的“我”,在两段情感中显出犹疑:因干活笨拙,让对“我”“一帮一”的齐红梅走近“我”,她对“我”是一心一意,“我”却三心二意“寻求另外的活法”。在暗恋齐红梅的孙某对“我”的围攻中,“我”被文化馆老师高昕搭救,进入她的小屋并接受她的房门钥匙,感情出现转折。“我”在这间小屋写出第一篇小说,被高昕推荐到市级刊物上发表。“我”和朋友庆祝,故事达到高潮时,突然反转——“我”喝醉后来到小屋,意外发现高昕有个儿子。高昕形象出众,帮“我”打开文学之门,是理想的恋爱对象,却已和他人有了孩子,尽管“我”在叙述中回避了内心可能有的世俗挣扎,这段初恋“被我母亲轻易注销”,但已能思考人生方向、有志文学并初获成功的“我”,放弃这段爱情,只是因为母亲的干涉吗?母亲形象的出现,喻示着“我”的内心,在和世俗的对峙中退缩为开头的小男孩,母亲成为“我”放弃这段爱情的挡箭牌。回看开头的“小粪车”,显然有着不洁的喻指,是“我”潜意识里,对这段爱情不被世俗认可的心理暗示,这才是“我”放弃高昕的真正原因。叙述中,省略高昕过往情感是明智的——她独自养子的事实,是“我”接受这份爱情的心理障碍,不在于形成事实的过程,是为避免叙述旁出枝蔓,给读者以想象空间。渐入晚年的“我”,偶然见到似乎过得不错的高昕,“我”的“湿热的眼窝”里,有复杂的人生况味。两段感情,齐对“我”一心一意,“我”却三心二意,理智地选择了追慕者;高昕也许有过错爱往事,仍明朗阳光,对“我”有情有义,但不执着纠缠。两个年轻女性的爽快性格,务实理智不拖泥带水的心态,是对天津姑娘性格与婚恋观的准确书写。爱过、错过这一常见文学主题,因结构巧妙、情节扎实而生动耐读。
中篇小说集《津门往事》,收入七个中篇,各有看点。这里只对《天津大寓公》作一解读。小说以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为背景,少年沈义生被将要上前线的父亲,托付给寓居津门的下野副总统徐公。沈义生是条辅线,但作为明线详写,其反转、意外迭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爱上其中骨干、同学顾念娇;被女特务花璧君骗入“铁血团”,险铸大错;在徐公馆密访找到被锁的徐公女儿;向陪着徐公下棋、打球的罗少刺探情报……徐公才是主线,包含与日方周旋、拒绝出任伪职的重要内容,却作为暗线简写,徐公隐忍着沈义生和外界的误解,直到金蝉脱壳突然离去,让日本人阴谋落空,反转极为有力,“于无声处响惊雷”;靠陪徐公混饭辙的落魄少爷罗少,自嘲“好死不如赖活着”,被沈义生瞧不起,却在徐公离去后,淡然面对敌人枪口,选择“好死”,放弃“赖活”,是又一反转;沈义生作为明、暗两条线的交叉点,见证了这一切,内心震撼反转。刺杀汉奸时,他抢在顾念娇前面履险赴死,行动里有对顾的爱,有母亲被敌掠生死未卜、罗少被杀的恨,也有抗日锄奸的民族大义,用青春大写了“情义”二字;孔老师和罗少,用生命诠释了“舍生取义”;“时穷节乃见”的徐公,则用行动书写了“民族大义”。明与暗、动与静、冲动与隐忍、抗争与守义,在精心的结构设计和情节推进中纷繁呈现。昂扬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身上凛然可见,沈义生从中获得宝贵的精神成长,小说充满震撼的、激励人心的力量。
《鸟市大街》全面展示了作者生活底蕴和写作功力。小说以同学聚会为切入点,江波、许津生和“我”三个“好兄弟”,醉酒后回到鸟市大街公厕,欲重温“蹲老头”恶作剧。公厕太脏,许津生到草丛方便,惊见暗恋过的女生高雪华在夜幕中捡垃圾,刺激之下仓皇离去,触发三人心事:江波曾处心积虑坑害哥哥,如今处处受哥哥照顾,良心受谴责,又怀疑被哥哥加害;“我”曾目睹高雪华被侵害,却在她被定罪判刑时,没有为她证明,成为多年心病;许津生正为蜗角虚名和上司暗较劲,几乎抑郁。故事在三条夹缝里开篇:少年荒唐岁月尘埃落定,几十年打拼后,放慢脚步回顾人生的时间夹缝,城市变化翻天覆地,南市林立的高楼大厦旁等待拆迁的鸟市大街的地理夹缝,特殊时期野蛮生长的少年,如今各有所成又各怀心病的人心夹缝。三人相约常聚,不料江波发作阿尔茨海默病,让“我”和许津生难以自拔。在围绕江波病情的一系列活动中,少年岁月追忆如三驾马车在现实与往昔间穿梭。
“我”的叙述在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在1968年大形势下,以江海等造反派为代表的运动风暴,二是鸟市大街百姓市井生活,三是江波、许津生、“我”等少年的成长。“我”的视角绝妙:“我”住的三楼阁楼有通往开源公寓楼顶的小窗,能在楼顶看到鸟市大街很多秘密。丰赡的细节让叙写场景鲜活生动,如夏夜乘凉时的鸟市大街,穿着整齐甩正步的“傻贝贝”,掏钱给“傻贝贝”买冰棍的“麻子李”,嘲笑“麻子李”又勾搭“疤瘌眼”的“外国鸡”,洞悉“外国鸡”心思的瞎子丈夫……再现了鸟市大街的市井风俗画。书中多次出现“玩闹”斗殴场面,却“同树异枝”,各有精彩,展示了很强的叙事功力。
《鸟市大街》对人物和社会关系把握准确,写活了市井烟火下的人性。奶奶善良慈爱,为孤儿“我”和刘丽撑起一个家;江海是理想主义者的象征,历经坎坷成为社会中坚;刘丽在家乖巧孝顺,在“玩闹”中呼风唤雨,却爱上江海,为情所困;江波诡计多端,心黑胆大,却对刘丽情有独钟,并因此坑害哥哥。但在“我”得肾炎后,跑前跑后,不遗余力,帮我转危为安;“梆子头”人见人怕,却对公认是“货”的高雪华呵护尊重,在路灯下约会只玩“翻花绳”……斑斓驳杂的市井百态里,“情义”在普通人的人性深处闪着温暖的光。
有一处伏笔设置,潜藏江波和“我”的因果:为钓“梆子头”,江波狠打高雪华耳光,引出“我”的心理描写:“江波出手这么狠……他变了,好像脑子注入恶的毒素。我是他的同伙,莫非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转变,变得冷酷?”后来“我”目睹高雪华被“傻贝贝”侵害,却在她被冤枉判刑时没有作证,成了伏笔的印证之一;江波得了阿尔茨海默病,让许津生感慨“一还一报”的因果;在负罪感中被折磨的“我”,到尾声才说出半生心病,进入自我救赎第一步的反思。故事留下了反思、忏悔与救赎的开放式结尾。
吕舒怀津味小说的语言出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语言雅正凝练,二是人物语言明快利落,充满天津人骨子里爽快幽默义气务实的性格元素,津韵与津味十足。从小在南市的市井烟火里长大,让吕舒怀对底层人生活命运熟稔了解,每到父母居住的黄家花园,又让他多了观察、比较与思考的机会,积累了丰厚的生活底蕴,相对孤独的成长环境,让他很早开始文学阅读,并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做摘要分析笔记,打下坚实的阅读写作基础。多年孜孜矻矻的耕耘,让吕舒怀小说成为津味小说中引人流连的一处风景。 本版题图 张宇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