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建筑:全球50个经典作品剖析》,展现纵贯古今、享誉全球的50个建筑范例,从空间造型、结构技术及功能设备等方面逐一详述,图文并茂,异彩纷呈。
50个建筑范例分为5种类型,其中公共建筑11个,纪念性建筑6个,艺术与教育建筑12个,居住建筑11个,宗教建筑10个。鉴于这5种类型之间可以相互包容,我们可能认为这种划分并非全无问题,譬如一切伟大的建筑遗产都具有纪念性;而除了私家住宅以外,其他所有建筑几乎都具有公共性。深入分析单个范例,列入纪念性建筑中的帕特农神庙和吴哥窟显然具有宗教性,列入纪念性建筑中的凡尔赛宫和蒙蒂塞洛尽管规模宏大,而居住性仍然难以否定。再如列入公共建筑中的戴克里先宫,原本是皇帝退位后的寝宫,居住性不可排除。
我们习惯的建筑分类法与此不同,要么依照使用功能分出两大类:奉献神佛的寺庙祠观等,相对于服务人类的住宅戏台等。要么依照规模等级分出两大类:帝王将相专享奢华的宫室殿堂等,相对于平民百姓赖以栖身的居所店坊等。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两大类建筑各自所需空间尺度和材料结构的差异太大,非如此难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透视建筑:全球50个经典作品剖析》,书名没有地域限定,但全部实例中没有一座来自中国境内,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砖石建筑;对于多数中国读者说来,容易产生些微受到排斥的疏远感。可是这种情形已经持续将近百年了,尽管梁思成、刘敦桢等前辈历经数十年的披荆斩棘,西方砖石建筑唯我独尊的强势依旧;中国建筑特别是木建筑得到应有地位的追寻,至少在当代中国学者身上,还是一项耿耿于怀难以推卸的重任。可喜的是,近年来关心中国建筑的学者规模越来越大,研究中国建筑的学术成果越来越多。
李乾朗教授祖籍闽南,他在古建筑方面的学术成就尤为卓著,虽然长居台北,但四十年坚持不懈,考察名山古刹的足迹遍布大陆各地,发表有关中国建筑研究的著作等身。本人早年在闽南方言区工作十余载,有幸与李教授结识并多次合作。《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是他别出心裁的杰作,选择两千多年来堪称经典的中国建筑实例,为其逐一绘制精细入微的剖切透视图。较之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平、立、剖面正投影图,剖切透视图的表现力十分强烈,对于非专业的古建筑爱好者来说更有助益。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所选建筑实例的数量几乎相同,研究手段和图像表现也十分接近。可是我们不敢武断地推论,后者著作的创意在多大程度上借鉴了前者,因为大家都很了解的一般常识是,西方的工程制图,尤其是透视图技艺的起源和发展,总体上明显早于或强于中国。
无论如何,我们乐见《透视建筑:全球50个经典作品剖析》的出版,有理由相信她将与《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一起,形成建筑学术上大体完满的东西合璧。我们没有理由过分挑剔西语著作中类型划分以及实例选择的片面性,只能着重考虑其是否具有某一方面的学术价值。中国传统木建筑及现代建筑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的美好愿望,不会因为弱者长久的抱怨而逐渐实现。退一步说,作为21世纪地球村的居民,如果不能在建筑方面拥有纵贯古今横亘中外的基本知识,可能都是一种有待弥补的缺憾。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