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已经进入呼吸道疾病发病高峰期,近一周以来,各医院儿科、急诊、发热门诊患者明显增多,呼吸科、感染科门诊成人患者数量也出现上升趋势,诊疗压力激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目前呼吸道传染病呈流感、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感染等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共同流行的态势,同时也存在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情况。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已经有下降趋势,流感患者明显增多。
专家提醒,近一周以来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年龄分布广泛,老人、儿童、青壮年都有较多发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多为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要尽量减少到人员密集场所,坚持戴口罩、多通风、勤洗手等卫生习惯。现在开始接种流感疫苗也可以起到保护效果。儿童和成人不要带病上学工作,一定居家休息。
成年流感支原体感染者增多
健康人群低热可居家休养
“近期,呼吸科患者有较多增加,门诊一天能看到120多个病人,患者以流感样病例和肺炎支原体感染居多,症状主要是发热、咳嗽、咳喘等。近来,成年人肺炎支原体感染多于往年同期,轻症患者居多,住院重症患者多为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从上周开始,流感样患者已经明显增多。流感起病急、症状重,高热可达39℃至40℃。与普通感冒不同,重症流感可危及生命,各年龄段都应重视对流感的防治。”医大二院呼吸科主任赖雁平说。
他提醒市民,流感、肺炎支原体等呼吸道病毒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多数人感染后仅为轻症,一般5天至7天可以自愈。慢性病患者、免疫缺陷患者、65岁以上老人、年幼儿童、孕产妇、肥胖者是呼吸道疾病重症高危人群,一旦患病易并发重度肺部感染,损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在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期,这些人出现高热,伴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剧烈咳嗽等症状应尽早就医,确诊流感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避免发生重症。如果医生认为需要住院治疗,病人和家属要遵从医生的建议。
赖雁平建议普通健康人感染呼吸道疾病,如果仅仅是低热可以居家休养,多喝水,保持充足睡眠,吃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的食物,通常可以自愈。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持续高热、退热药作用时间短、胸闷憋气、皮疹、尿少、呼吸困难、剧烈咳嗽等情况,要及时就诊。也可以在病毒感染初期仅有咽痛症状时,及时服用抗病毒中成药,可能阻断疾病发展、缩短病程。病情较重的患者如果家中备有指脉氧仪,可以监测血氧,短时间内多次测量低于94%要及时就医。此外,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一定要坚持治疗基础病,以免疾病复发加重降低身体免疫力,更易感染呼吸道病毒,进而引发重症肺炎。
肺炎支原体患儿开始减少
孩子患病家长要克服焦虑
“今年10月以后,儿科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就诊量持续激增,其中既有肺炎支原体、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感染,也有百日咳、手足口病等呼吸道传染病。由于患儿多候诊时间长,为防止交叉感染,建议家长做到以下内容,更好地配合医生诊治,帮助患儿早日康复。”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科副主任张平平说。
第一,克服焦虑恐慌不频繁来院就诊。一方面,多数儿童没有基础疾病,加之呼吸道病毒感染多是自限性疾病,肺炎支原体也不例外,轻症7天到10天能自愈。另一方面,任何药物起效都有时间性,通常甲流患儿服用两次剂量药物,症状就能明显缓解,3天至5天后可以停药。但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病程相对较长,患儿即便用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也至少要服用1周至2周药物。患儿治疗后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退热后精神饱满,小一些的孩子不哭闹,能自己玩耍就问题不大。多数情况下,家长遵医嘱复诊即可,但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项,需尽快就医:持续高热(39℃以上)多于3天或发热7天以上,体温高峰无下降趋势;出现喘息、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之一;精神差、头痛、抽搐、频繁呕吐、不能进食等。
第二,不干涉检查干扰医生判断。孩子病情变化快,小婴儿病程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医生看诊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危重症患儿早诊早治,在儿科人满为患的情况下,医生开具各种化验、心电图、B超和影像检查一定是为诊断治疗服务。另外,家长要客观适度接受互联网信息,就诊时不要刻意要求输液、频繁做胸部CT以及各种病毒检测,避免干扰医生诊疗策略。
第三,儿童初诊不建议互联网看病。这主要和儿童特点有关,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很难清楚地表述病情,仅凭家长陈述可能影响医生判断,导致误诊或延迟诊断。另一方面,14岁以下儿童每次诊治尤其首次诊疗都需医生全方位体格检查评估才能制定诊疗方案。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诊断明确,尤其是哮喘等慢性病患儿,长期有相对固定医护团队随诊,对其病情非常了解的情况下,可以线上复诊开药。
医院多措并举保障就医需求
面对患者数量激增的诊疗压力,我市各大医院均实施全院一盘棋,统筹部署,整合院内资源,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患者就医需求。
医大二院 现有诊室全部开诊,门急诊一体化收治。儿科24小时应诊。在儿科导诊处增设医生,根据就诊患儿病情提前开具化验单。增设输液复诊号,指定诊室为复诊患儿开具输液用药,免去重复排队的困扰。上线“就诊排队”查询功能,患儿家属可关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服务号,实时查询排队信息。动态调控急诊成人指血采集时间,优先为患儿采集。延长自助机开机时间,增加物业人员协助急诊线上预约、问诊、缴费等。
市第一中心医院 增加门急诊、儿科、发热门诊医护,及时调整医护班次及出诊安排,动态增加号源量。30名护理人员组成应急队,根据就诊量动态支援。建立临床科室协调联动机制,加快双院区急诊资源循环。复康路院区儿科病房扩大床位数,门急诊区域增开2间儿科诊室,医护利用休息时间志愿上岗出诊,同时扩充雾化区和患儿家属等候区。开设复诊输液通道,加强预检分诊,确保急危重症患儿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中医一附院 预检分诊对具有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的患者,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指引其他诊断的重症伴发热患者前往内科急诊就诊。动态调整出诊医生,延长儿科门诊时间,周末增加儿科出诊医师,扩充儿科病房,同时在急诊区域建立“儿科综合治疗区”和急诊留观区应急预留。增开采血窗口,增派检验人员。药学部紧急调拨药品,加大重点药物供给。
市人民医院 扩充急诊内科诊室,向急诊增派20名医务人员,开辟第二急诊区。搭建快速入院通道,授权急诊医生依据病种直接分配入院。各科室加派夜班轮值力量,确保急诊病人及时收治。通过微信公众号、津医保等多个平台做好门诊就诊信息公示。急诊、呼吸科、全科医学科等学科,根据就诊量动态增加门诊出诊医生和急诊值班医生。记者 赵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