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的老领导鲁思以九十六岁高龄谢世,可谓长寿,世间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活到这个年纪。通常人们会对那些英年早逝者感到痛惜,而对一位已近期颐之年的老寿星的离去表现出如此深切的哀悼就很不寻常了。自头天下午到第二天一整天,大家一直都在微信群里追悼鲁老,从总编辑到普通职工。细想,还是缘于他的做事与为人。尽管鲁老已退休多年,我们后来都很少见过他,但作为晚辈,我对这位老领导一直心怀感念。
1985年,我在《天津日报·农村版》做副刊编辑。在处理一位老同志写给我们副刊的稿件时,我了解到一位曾经的晋察冀边区一级战斗英雄,因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与组织上失去了联系,此后默默无闻几十年,一直勤勤恳恳在河西区一所学校里当勤杂工,最近才恢复了党籍,觉得这是一条不错的新闻线索。征得部主任赵克新同意,我便开始进行采访,先是写了一篇短文,自己并不满意,又二度深入采访,了解了更多、更具体的情况:虽说失去组织关系近40年,但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共产党员,不仅本职工作勤杂工做得好,还完成了校党支部交给他的涉及调资、教职工人际关系等解决起来很棘手的工作,赢得了校领导与教师们的信任和尊敬。在写作时,从主题到语言,我都用了心思。稿件完成后,部主任告诉我,打出小样来,先给副总编辑邱允盛送过去,我照要求做了,他看过后,在上面批示:“拟发一版头条,再送一份,给老鲁。”写到这儿,就不得不说说《天津日报》编辑部那时的称谓,从上到下,不管职位多高,资格多老,一律没有称头衔的,不是直呼其名,就是在姓氏前加一个“老”字。而那些“老”们,并不认为年轻人不尊重他们,我们这些年轻人也不觉得这么叫有失体统,这就是当时《天津日报》编辑部的一种职场生态。我于是又送了一份小样“给老鲁”。因为那时《天津日报》一共才4块版,国家大事,全市大事,各行各业,重要新闻多的是,一篇普通人物的通讯,发一版,还要上头条,一定是要看看总编辑的意见才行。“老鲁”很快就批示了:同意。于是,1985年6月26日,即那年的七一建党纪念日前夕,我采写的通讯《一个老党员的情操──记宁波道中学勤杂工燕秀峰》在一版头条刊登了,并且配发了摄影记者陈则云为主人公拍摄的照片。
这篇通讯见报后,引起不小反响。一个多月后,河西区委的干部通知我,燕秀峰要去魏巍家里做客,天津电视台想去北京拍一下,邀请我也去。我了解到魏巍曾在1944年边区第二届英模大会上采访过燕秀峰的事迹,这是老作家与老英雄别后四十年的第一次重逢,便决定写一篇特写。一汇报,领导很支持。我当时刚买了一台理光傻瓜相机,还没摆弄熟,就带上准备试着拍一下。我们是8月5日下午到的,隔着车窗就望见了已经等候在家门口的魏巍,久别重逢,两个人欣喜又激动。他们谈了很久,当魏巍把自己保存的写有燕秀峰事迹的书籍送给他时,我抓拍了几张照片。因为魏巍的挽留,第二天上午才能回津,当晚,我就把稿子写出来了,只剩个开头留给第二天两人的现场告别,这样就能保证见报时是昨日新闻。那年代没有互联网,昨日新闻对报纸来说就是最新鲜的了。6日回到报社,我赶紧把稿子抄写清楚,交部主任签字发排,又把相机里的胶卷交到摄影部,我最担心的就是照片拍不好。结果7日早晨一看报纸,不仅特写《英雄作家重相聚》一字未动发在一版显著位置,而且照片发得还挺大,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天津日报》一版发新闻照片。
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个老党员的情操》先是获得了天津市好新闻一等奖,接着又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二等奖,好像那年天津市一共才有两件新闻作品得了全国的奖。我都不记得自己申报过什么奖项,居然就获奖了。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市级好新闻给了60元奖金,国家级的给了200元奖金,那时候工资才几十块钱,200元已经是我工资的好几倍了,真是喜出望外。况且,我当时的工作是副刊编辑,并不是记者,我这样越界,没有谁提出过异议,相反的,道道环节都是支持和鼓励,超预期的鼓励。在这样一种氛围中,不仅是我,大家一致相信的,就是啥都不用想,只管去努力。
那时候,在天津日报社大楼三楼正对着楼梯口的位置,有一个很大的评报栏,每天的报纸印出来,从总编辑、部主任到普通编辑记者,谁都可以到那上面评头论足,表扬的、批评的、反驳的,毛笔蘸着红墨水就可以往上写,有些话哪怕是说过了头,也没人拦着,领导也不当裁判员,大家都是运动员,你想说就去说吧,是非自有公论。这是真正的评报,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业务研讨,对提高编辑记者水平和报纸质量大有益处。
而为编辑记者创造了这种宽松环境的正是我们的总编辑“老鲁”和他领导的编委会。这“老鲁”,虽是地道的文化人,高级知识分子,却是一副“邻家大爷”模样,固定发型是农村老汉的“板儿寸”,从没见他穿过西装和皮鞋,倒是肩膀上总爱搭个旧褂子。据说到市里开会,曾被门卫拦阻……关于这方面的种种传说,不仅没有影响他的形象,反而增加了他的可亲、可爱和可敬。
在大家心目中,鲁老宅心仁厚,又淡泊名利。但他淡泊的是个人名利,对《天津日报》的事业发展却有极强的责任心。1987年7月1日,《天津日报》由对开4版增加到对开8版,在全国省级党报中率先实现扩版。与报纸容量同时增加的是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版面更加活泼,内容更加丰富,也给编辑记者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的机会。并且办起了《采风报》和《球迷》报, 向报纸的系列化进军。
1988年1月1日,《天津日报》又做了件让业界震动的大事,实施自办发行,这在省级党报当中又是第一家。随后,被各地报纸所仿效。
任内为《天津日报》办了好几件大事的鲁老,退休之后真正做起了“邻家大爷”。那些年我去鞍山西道菜市场买菜,偶尔会遇上他。见他推着辆小三轮买菜,更多了几分亲切。有时候简单交谈几句,有时候就是打个招呼,他把两眼一眯,绽出个慈祥的微笑,继续前行。现在他走到远处去了,我忽然想起多年前他写的追忆孙犁的文章──《人淡如气》,这么多年过去,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标题。今天,我要把这四个字复制给我们的老总编鲁思:人淡如气。是正气,清气。
题图报影为鲁思同志撰写的纪念孙犁先生的文章《人淡如气》,刊发于2002年7月12日《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