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对师德师风等教育话题颇为关注。近日,“女教师一学期被学生家长举报十几次”的话题冲上热搜。举报理由五花八门,这位教师开车上班,家长举报“影响不好”;点外卖,家长举报“孩子回家也想点外卖”;穿了一条裙子,家长投诉“裙子短,不像正经人”……
的确,监督学校和教师是家长的权利,但监督不是吹毛求疵,更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对于教师而言,一旦被举报,往往要耗费心力自证清白,挫伤工作积极性。就如一位高中校长所说的,“很多老师甚至都不敢批评学生,如果一句批评引发其他事件,他(她)根本承受不了这种压力”。
在教育领域,有个“聚光灯”效应。教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教师的一言一行如同置于“聚光灯”“放大镜”之下,不但为家长关注,更为社会关注。在有的家长眼中,教师近乎承担无限责任,他们把对教育、教学上的期望全部转移给了教师。动辄对教师“发难”,其实是家长心中“焦虑值”的一种投射。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这种心态下,有的家长习惯性“挑刺”,甚至影响正常教学,其实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好”的标准有很多,但基准线都是一样,需要建立在良好家校关系的基础上。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教育观念的纠偏──教育的责任需要分担。教育是个多方发力的“专业活”,教育的“阵地”不只有学校这一个,家庭同样是教育的重要“战场”。如果能适当反思一下家庭教育,就会多些心气平和,对教师多几分理解与尊重。
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家长与教师必然相遇。对于家长,乃至全社会而言,对教育工作者多一分理解与沟通,少一些苛责与猜疑,唯有如此,才能让家校关系更和谐、教师工作更安心、孩子成长更稳健。毕竟,全社会的共同愿望,都是孩子们能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