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潮流,才有机会站上潮头。
有数据显示,超过50%的老字号搭上了电商转型快车。有些老字号、老品牌乘着网络的“东风”走向更大市场,焕发新的生机;有的上了网却仍不温不火,难以获得消费者青睐。同是“触网”,差别之大,其中的问题值得深思。
不是换上新的衣服就可以焕发新的面貌。将“触网”简单理解为开网店、网上展示产品,实际上还是“等客来”的旧有模式,看起来“穿”上了互联网的外衣,实为换了个地方继续“吃老本”,这样做定然无法扩大“朋友圈”。反观那些借助网络“潮”起来的老字号、老品牌,都在主动靠近消费者,或直播,或跨界,或通过丰富消费场景,刷出了“存在感”,留住了更多老顾客,也吸引了新的消费者。
老字号、老品牌触网,不能只是形式上的一“触”了之。前段时间,花西子79元眉笔掀起不小波澜,带货主播怼观众的言论引发全网热议。一次网络事件,有人看热闹,有人看到的是营销契机。而后,某老字号日化品牌连夜上架,平价产品趁“势”出击,走红网络。在此之前,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老牌子。这说明,年轻消费者对“老”字辈品牌缺乏“记忆”,怎样通过创新营销方式,提升品牌在年轻圈层里的识别度,与年轻人建立紧密连接,成为老字号、老品牌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当然,一时的认识不等于长久的认可。好的营销形式可以锦上添花,却不能成为救命稻草,流量的热度一旦消退,接受考验的还是产品本身。借热点营销火起来的老字号、老品牌不在少数,有的还连夜官宣,全面入驻各大平台,在销售额、“粉丝”量上有不小收获。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消费热情里附加了情绪成分,当热潮归于平静,热情能否保持下去,就成了未知数。有年轻消费者表示,“买不买,得看产品的品质,像性价比、创新性等”。可见,时代在变,品质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却不会变,只不过人们关于品质的“评价项”更多元了。对老字号、老品牌而言,坚持品质至上的同时,不断探索为产品添加潮流元素,用“好品质+好创意”更好满足消费需求,“流量”才可能带来长久的“留量”。
互联网是一种载体、一种思维,更是一面镜子。从老字号、老品牌对互联网时代的适应度,可以照见一些国货老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号准新消费需求的脉,主动用创新优质的产品与消费者“对话”,老品牌自身的生命力更强,发展的道路自然也会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