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渤海潮~~~
思想会客厅~~~
金之平视线~~~──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②
评论员在现场~~~
~~~
基层声音
本报与各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
深一度~~~
热点观察~~~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渤海潮
数据多跑路,干部也不能少跑腿
孙一琳

  近日,一篇题为《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的文章热传网络。作者是一位大学教师,他以一个月风雨无阻送外卖的经历和观察,剖析了外卖行业存在的问题。正因为这次体验足够“走心”,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有深度。

  尽管这篇文章中的一些内容引发争议,但无需争议的一点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走出去、沉下去,才能看到真问题,产生真感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各种办公软件、社交App层出不穷,各类数据资源也越来越多。然而,技术永远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可以为调查研究提供支持,也能助力工作,但决不能代替“在现场”。特别是对于各级干部来说,数据多跑路,人就能少跑腿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党员干部沉到基层,体验民生、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才能走出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步。有的基层干部热衷建立微信群,把群众拉到群里,有事在群里说,通知往群里转,手指轻轻一划,任务看似高效完成了,实则是工作惰性的表现,甚至沦为形式主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变成“从群里来,到群里去”。即便在路上打个照面,群众也不知道对方是负责自己社区的干部,不要说解决问题了,连发现问题的机会都没有。

  隔着屏幕感受不到为民的温度,公事公办的文字也传递不出为民的真情。如果说数据拓宽了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广度,那么能不能迈开腿,就决定着调查研究的效果和深度。数据可能被注水、案例可能经粉饰,它们只能当作发现问题的引子,对于干部来说,必须经常深入一线,才能对问题有更加客观真实的理解,找到破解难题的“线头”。可以说,离开了脚力和心力,调查研究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要挖深井,就不能满足于涉浅滩。很多事情,非亲身体验、长期研究,无法感同身受,也就不能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提不出解决问题的真知灼见。只有“脱掉长衫”,一头扎下去,才能透过表象认识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上世纪60年代,陈云同志到青浦小蒸乡蹲点了半个多月,每天来回走六七里路,到农民家中,看猪吃了什么,长得怎么样,问田里稻苗茂不茂,房子住着好不好,最后形成了3份调研报告,对恢复与发展当时的农副业生产起到重要作用。可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就必须真心实意融入到群众之中。

  无论技术如何更迭,“在现场”的调查研究都是党员干部无法替代的基本功。掌握这份基本功,对问题就会有更加细致、深刻的感知,也才能真正用好、用足新兴技术,让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