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徐虹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
张玥 本报评论员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正在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极富特色与魅力的“景观”。这种融合既能催生新的业态,也能彰显城市特色,打造出有韵味的城市名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张玥:前不久在天津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各大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展现出文创产业的广阔前景;太空舱、星空房等旅游装备为露营热、乡村游提供了新的情趣。这些都让人切身感受到,文旅融合正在创造着一种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量”。
徐虹:是的。文旅融合不仅能带来业态的变化,更能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推动力。比如人们对沉浸式、体验式的文旅融合产品越来越钟情,这就倒逼相关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游客从以往只注重风景变为注重各方面的体验,这又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可见,文旅融合可以催生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当它们在产业结构中占有一定比重时。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而在经济价值之外,文旅融合还能创造文化价值,有利于塑造城市品牌。
张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应如何理解“深度融合”的含义?
徐虹:从前端的资源挖掘,到中端的文化产品再创作,再到末端的营销与服务,每个环节都有质的提升,且各个环节之间形成资源、产品、市场的打通,才能体现出深度融合的效果来。旅行是一种休闲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增广见闻、收获成长的学习方式。如今,人们在旅行中越来越强调精神、知识等方面的获得感,必然会更关注文化元素。就拿现在流行的工业游来说,有的生产车间能让人直观感受到自动化生产的全过程,有的盐场可以让人亲身体验古法制盐的奥妙,当它们把工业发展的厚重历史、现代科技的惊人生产力、产品制造的有趣过程呈现给人们,会让参观者对这座城市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张玥:有网友说过这样一句话:到天津来,有时不是要看旅游景点,而是要品风土人情。把浸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独特气息呈现出来,点旺“烟火气”,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利于文旅产业的壮大,而这也正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徐虹:没错。“烟火气”既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也可以是一种萦绕在心头的“味道”,所以点旺“烟火气”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下功夫。有时候,比起旅游基础设施等硬件的配套升级,城市治理、服务等软件的提升更加重要。譬如,到东疆看海已经成了热门“打卡”活动,为了方便游客看海,最近有关部门推出“潮汐定制公交”,根据潮汐变化确定发车时间,这就是一种很有创意的“软件配套”。海边人头攒动,商家忙得不亦乐乎,美景聚集了人气,良好的服务则为之注入温度,这正是点燃“烟火气”的有益实践。
张玥:您提到的这个例子说明,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也是丰富旅游与文化供给,但这种供给需要得到需求侧的认可。紧紧抓住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开拓资源、形成创意,才能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把文旅融合推向更深层次。
徐虹:这首先需要有更精准的市场眼光。年轻人喜欢科技范儿,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带他们沉浸到历史时空中去;老年人注重健康,可以把康养与文旅结合到一起。人们现在的需求往往是跨界的、多元的,把握住这种变化,才能打入市场、引领市场。其次还要有创意,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推出的“叔同之夜”,让游客在角色扮演、任务互动中了解大师的一生;小站镇举办的迎新民俗嘉年华,把民俗、农耕文化和旅游串联到一起……这些都是创新性的尝试。用创意带给人们一种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的感受,更巧妙地展现出我们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也是文旅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