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渤海潮~~~
思想会客厅~~~
金之平视线~~~──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②
评论员在现场~~~
~~~
基层声音
本报与各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
深一度~~~
热点观察~~~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一度
这样的雕塑,群众为啥不买账
闫丽

  当七夕、爱情等关键词叠加在一起时,很多人会联想到浪漫、唯美,但近日一个与之相关的巨型雕塑却引来众多吐槽声。今年七夕节,河南省鲁山县“牛郎织女”雕塑一经面世就引来社会舆论的关注和热议。本地人说,“这是我们鲁山的新地标,700多万元就建了个这……”。网民们也不买账,“太丑了,还涉嫌抄袭”。

  目前,多地都自称“七夕故事发源地”,鲁山县急于“突围”,可以理解,但斥巨资建一座雕塑,就能抢抓一个文化IP,树立起独特的形象吗?“又丑又贵”的地标,能给当地的发展带来多大益处?答案可以在以往多个类似案例中寻到。从占地260多亩的“鲤鱼跃龙门”景观,到总高24层、99米的“天下第一水司楼”,再到建了又拆的巨型关公像……盲目打造文化地标,一味追求最大、最高、最全,带来的只能是当地形象的“负资产”。这些屡屡翻车的“显眼包”,折射出某些地方简单粗暴的规划思路。

  什么才是真正的形象?不是大而无当、华而不实的空壳建筑,而是真正以人为本、有口皆碑的民心工程。任何时候,脱离当地实际和群众需要,追求面子而忽略里子的扭曲发展观,都立不住脚、没有市场。尤其像鲁山县这样财政收入本就不高的地区,还有诸多民生短板亟待补齐,如此“大手笔”搞出浪费资源的“大败笔”,实属不该。真正听得进群众呼声,妥善解决好群众需求,把人力物力财力用在雪中送炭而不是粉饰门面上,一个地方的形象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退一步讲,即便地方依赖旅游业、群众有着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巨型雕塑也不是唯一选项。与其指望一个博人眼球的地标来拉动旅游经济,不如认真思考当地真正的文化内核、民风传统何在,然后有针对性地推动更协调、更接地气、更具可持续性的文化项目。就拿火遍大江南北的村BA来说,没有高大上的体育馆,有的是独属于乡村的“土味”场景;没有金光灿灿的奖杯,有的是地方特产美食;没有星光熠熠的球星,有的是普通民众对篮球的热爱,民族、地域特色满溢、美景美食奉上,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乡村文化的多彩多姿。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内涵,这样的形象怎能不“吸粉”?

  一个地方,光靠立雕塑,立不起自己的形象。造惊世骇俗之景,不如塑群众心中之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