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7月17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磅品荐
如何看懂一座博物馆(图)
王小柔
《博物馆是什么》,陈建明、张小溪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
本书插图

  这是一本“博物馆从业者”的访谈录,以湖南省博物馆(现湖南博物院)为切入点,被采访对象讲述了很多并不宏大却鲜为人知的故事。如果你有关于博物馆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或许可以在这一个个故事里找到答案。

  进入博物馆,就像进入剧场,每一位满怀期待的观众都好奇迎面而来的会是什么。我挺喜欢逛博物馆的,这个爱好源自读了很多跟历史、艺术有关的书,纸上谈兵的量积攒到一定程度就特别想去看看实物。博物馆满足了我窥探历史的好奇心。

  参观者进入古人的生活长卷,再抱着在展厅获取的一点新知,盎然而归。但你要问我“怎么看懂一座博物馆”,我一时半会儿还真总结不出来。虽然我曾跟随考古队去过发掘现场,旅行时也断断续续进过不少博物馆,但我知道,我连博物馆爱好者都算不上。漫不经心,浮光掠影,那不是真正地逛博物馆。哪怕认真地看文物,未曾关注到其他维度的东西,未曾观照博物馆本体,那么也犹如只抓住了一个点,却错失了更重要的“线”与“面”。直到看了《博物馆是什么》这本书,虽然是以湖南省博物馆(现湖南博物院,以下简称湘博)为切入点,但我对博物馆的认知就建立起来了。

  博物馆除了办展览,还有哪些观众可以享有但却常常忽略的功能?国际竞标是怎么回事?湘博曾经还有哪些未被公开过的设计方案?在人们看不到的幕后,那些没有被陈列在台前的文物栖身于怎样的环境之中?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湿尸”──有着东方睡美人之称的辛追夫人如何保存和展出?主建筑设计师矶崎新为何要提到两次“木乃伊的诅咒”?其金木水火土的设计只是为附会中国文化还是另具深意?怎样实现用8根极细的柱子支撑起1.2万吨重的屋顶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T形帛画里的故事以怎样的方式讲述?马王堆展厅里神秘幽静的风格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博物馆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你可以在这本书中的一个个故事里找到答案。湘博,是个好样本。了解了一座馆,理论上,也就了解了更多的馆。

  这是一本关于博物馆人的访谈,访谈跨度长达近三年。关注一个新馆,容易从具象入手,比如矗立在那儿的建筑,比如展厅的展陈。最初,作者是带着表象的参观印记,带着普通人易有的质疑与挑剔,甚至带着种种传言去求证的。没有一个博物馆是完美的,哪怕是虚拟的、设想中的,也存在认知的局限,或者过于理想主义与书生意气。现实的博物馆就更不用说了,这与博物馆馆长的眼界与思维、当地经济实力,甚至上级领导的观念都深具关系。一个地方能拥有一座怎样的博物馆,人为因素影响很大,诞生的时机很重要,背后皆有复杂的背景、多维的生态。博物馆就在不断的妥协与合作中,最终形成一个集合的生态载体。

  在湘博的案例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最初的设计与最终的呈现之间留下的遗憾鸿沟,衰减与变形本就是常态。在跌宕起伏的剧情里,我看到了做事的不易,也看到了坚持的力量,看到了参与者发光的底色与情怀,也看到了难免的局限与无奈。承认它的复杂,也承认它的不完美,就好。它们诞生在这个时代与这个城市,就有这个时代与城市的烙印,难以越过当下的种种,就当是宿命。

  什么是“一体化设计”?湘博告诉你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可以拥有一座博物馆的精神和烙印,甚至这本书也是湘博“一体化设计”链条中的一环。打开这本书,你能与大师一起冥思苦想、探讨、焦虑,时而在微观世界里穿梭游走,考察每个细节是否都与一体化设计理念一致;时而抽离,以宏大视角审视整个项目是否还在理想的方向和轨道上前进。从设计师手稿,到末端的施工,中间是无比漫长、复杂的环节,前端的一个修改,就会引起蝴蝶效应,整个运作链条随之剧烈变动。湘博幕后庞大繁复、鲜为人知的运作体系就此揭开。

  “未建成”,是湘博主建筑设计师矶崎新先生提出的著名概念。很多人误以为他的意思是未建成的才是最好的。事实并非如此,他只是认为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未建成的但非常有价值的设计,也是构成建筑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未建成”在某种含义上,是说它超越时代,此间不可能建成,但必将照耀未来。

  中国的博物馆建设热潮还在继续。虽然西方博物馆已经积累很多可借鉴的经验,我们本土实践也日趋丰富,但根本的问题似乎依旧没有解决。很多地方修建新的博物馆,只是因为当地“需要”一座博物馆。人们的重心大多在盖一座房子,至于博物馆是什么、当地需要怎样一座博物馆、博物馆怎么定位、藏品如何征集、未来如何运营、如何突出教育性与公共性等一系列问题,在建馆时很少有人思考。

  这本“博物馆从业者”访谈录中,被采访对象耐心地说着并不宏大的故事。它是流动的、亲切的,鲜活坦诚。可以说,他们每个人都成为我开启新学科的钥匙。在时间的堆叠里,博物馆学的认知在不断构筑,对建筑与展览的理解也不断变化。作为一个行外人,也只能靠这种笨拙的方法去接近博物馆。

  如今大城市的博物馆也加快了网络应用的步伐,只要你有心了解,就会发现有无数便捷的途径,可以让你共享与博物馆有关的一切。你可以坐在大理的院子中,看大英博物馆的多位专家走进各个展厅讲述他们的故事,可以听某个馆长在大洋彼岸讲述如何策展,也可以跟全国各地不同的爱好者分享同一个画展二刷三刷后新发现的有趣细节。逛博物馆成为日常后,生活变得极其宽广且有质感。

  关于博物馆的话题可以无穷无尽,一座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营也无法穷尽。每天都有新的博物馆开馆,每天都有可能涌出新鲜的“玩法”。希望未来我们每一座博物馆,都面目清晰、温暖坚定。希望每一座城市的人们,都能拥有自己真正的博物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