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邵超峰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闫 丽 本报评论员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生产、生活、生态就像这个系统中的不同脉络,相互交错、相互依存。城市有机更新,要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上下功夫,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
闫丽:不久前,天津发布了《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方案》,全面提升城市产业品质、人文品质、生活品质、管理品质……以发展的眼光看,城市更新是面子与里子、形态与功能,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整体提升。这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思维理念的升级。
邵超峰:可以说,城市更新,更新的不只是城市环境,也是生活品质;不只是看得见的物质,更是看不见的理念。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城市更新也是破解城市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这个阶段,城市不再是“摊大饼”式的无限扩张,也不是低水平、修修补补“拉链式”的改造,而是绿色可持续发展中的精准发力,更加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现在所提倡的城市更新,既包括有形物质条件的改善,也包括了无形软环境的提升;既有生态环境、空间环境的建造,也有文化环境、视觉环境的塑造,从而让城市焕发长久生机。
闫丽:中新天津生态城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招商中发现,“现在的创业者除了会考虑政策支持外,也更加关注区位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美的自然环境,都是营商环境的加分项。”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融为一体,应如何把握城市布局中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
邵超峰: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体。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发展,为实现生活宜居和优良生态提供经济保障;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的提升,又会吸引人才及各类资源集聚,为生产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一旦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失谐,就容易导致交通拥挤、资源紧张等“城市病”。这意味着要把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三者动态平衡,使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保护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闫丽:在中心城区更新行动中,老小区靖江东里焕然一新,环境更好了、布局更合理了、线网更优化了。未来,在靖江东里所在的金钟河大街南侧片区,还将打造时代焕新街区、健康产业园区、美好生活住区。城市更新是一个统筹推进的过程,需要在硬件与软件、功能与品质等多方面实现协调、融合。这正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平衡性。
邵超峰:发展是否平衡不仅体现在区域之间,也体现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城市更新,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比如,天津一些老厂房,有些“变身”大商超,实现工业元素与新商业业态有机融合;有的规划建设以工业设计、新消费、新商业等为主体的产业、商业集群,这样的更新背后是多部门的协同、多环节的衔接、精细化的发力。这正是统筹的方法,统筹城市更新的空间形态和社会形态、统筹多元主体的关系、统筹城市规模与生态环境支撑条件、统筹近期和远期利益,从单纯的经济、物质更新,向经济、物质、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更新转变,推动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让城市既“高大上”,又有“烟火气”。
闫丽: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更新的视角,不仅要放在物的层面,也要更加重视人的需求层面。如今,口袋公园、街区公园越来越多,老旧小区有了新“装备”、新面貌……发展的现代感,就是百姓的幸福感。
邵超峰:本质上,城市更新彰显的是城市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核心是以人为本。从这个角度看,城市更新也是一种民心工程,需要强化用户思维、群众视角。老旧小区改造、升级,满足的是百姓物质层面的需求。五大道、解放北路等文化资源的盘活,小洋楼等文化符号的强化,则是对群众精神需求的回应。这种有层次的、有文化特色的更新,提升的不仅是百姓生活的舒适度,也是城市的人情味、辨识度。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心气高了、人气足了,城市发展的活力就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