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的作品,讲述了长城为什么伟大、长城建造的奇迹与秘密,以及在当下的重要价值。
长城产生、发展的历程,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国人追求和平的历程。作者通过介绍蓟辽雄关19处精彩点段、冀晋险隘17处人文古迹、高原古塞14处遗址秘踪、西北烽堠10处名胜故城以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解读,让我们──
1957年出生的董耀会,今年66岁了,依旧马不停蹄地在长城沿线跑动。回望1984年5月4日至1985年9月,他和两位朋友一起,从山海关出发,历时508天到达嘉峪关,完成了明长城的首次徒步考察。此后,他又到北京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学习和研究。将近40年过去了,可以说,这数十年来,他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长城的事,“长城早已经进入我的心灵。我看到过的长城比一般的人多,我对长城的理解也肯定比一般人深刻。我愿意以我的经历和认识,让长城能够走到普通人的身边,是我近几年努力去做的事”。
燕山大学出版社曾在2019年出版了他的书《长城:追问与共鸣》,书的开头写道:“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城的历史,去认识长城的伟岸和荣耀。让我们一起去仰望长城的星空,去感受长城历史天空曾经的艳阳高照和冷月冰霜。我力争在心平气和的语境之下,进行我的追问,达成与有缘读到这本书的人的共鸣。”《传奇中国:长城》是这种追问的继续。
这部书稿的大部分内容写作于董耀会的家乡──山海关古城北街西登云胡同,最后完稿在金山岭长城。那天正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前一天,清晨,董耀会站在空无一人的金山岭长城上畅想,古代戍守长城的漂泊游子,在端午节时会有怎样的思乡情绪呢?那么就把这部书稿,权作对修建和戍守过伟大长城的先人们的追念与缅怀吧。
书中介绍了长城如何作为世界璀璨瑰宝闻名于世,同时也强调要以“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进行文明的对话。在书中他解答了一个问题:“只有中国人修长城吗?”答案是否定的。世界上修建长城类型军事防御体系的并非只有中国人,在英国也有一条长城,因在罗马皇帝哈德良统治时期修建,故名“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使罗马边界实现了和平稳定,也有利于帝国的经济发展。书中还介绍了古代其他地区的一些政权,也为了安全的需要修建过类似长城的线性防御工程,只是其影响要小一些。比如罗马人的老对手──波斯人修建过线性防御工程,新罗、高丽、李氏朝鲜为了护卫北境,也都曾在朝鲜半岛修建过长城性质的防御工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高丽时代修建的千里长城。
书中还纠正了关于长城的一些误解。例如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曾感慨:“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在太空能够用肉眼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建筑。”这是真的吗?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地球时,有记者问他是否在太空中看到长城。杨利伟肯定地回答:“看到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我没有看见我们的长城。”董耀会曾当面问过杨利伟,为什么只是说“没有看见”,而不是说“看不见”。杨利伟回答:“我说的没有看见,只是说我这次没有看见。”董耀会在书中讲述了“太空能肉眼看到长城”说法的由来,列举了关于这个话题的种种争论,他最后认同中国科学家的实证研究结论:常人可识别长城的最远距离约为20千米,在距离地面400千米左右的国际空间站上看长城如同在10米外看一根直径0.25毫米的细线。人的肉眼无法从太空看到中国的长城,更不可能在月球上看见长城。
董耀会认为:“即使在太空用肉眼看不见长城,但是有关的争论本身就说明了长城的伟大。只有长城这样的历史文化古迹,才能引起世界如此广泛的关注。太空与古老的长城相结合的话题还会延续。或许等将来太空游成为一种很普通的旅游项目,从太空看长城很可能会成为太空旅游的一大亮点。去太空旅游看长城,这代人是赶不上了,但仍然令人充满期待。”
长城之所以伟大,一是其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二是其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追求和平的文化血脉。那么,在当代,长城的价值何在?或许这本书会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