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行,又称外洋行、洋货行,是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企业机构,一般指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商行。在实施限关的“一口通商”时代,清政府规定外商只能在广州通商。鸦片战争后,为更大规模倾销各类制成品和收购廉价原料,洋行逐渐扩张至各通商口岸。上海开埠后,外商纷纷抢滩开设各类洋行,其中就包括太古洋行。太古洋行是较早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之一,它同怡和洋行、英美烟公司、沙逊洋行被合称为英资四大集团。
1816年,太古洋行起源于英国利物浦一家上居下铺的小商行,由英国商人约翰·施怀雅创立。商行初期经营进出口贸易,主要将美国高棉等海外农产品转销英国各地,并把英国的棉织品输出海外,继而兼顾航运代理生意,并积极扩展大西洋贸易业务。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截断了当地原棉出口通道,沉重打击了以此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欧洲商人。施怀雅被迫另谋出路,将目光投向东方,转到中国。
1866年,施怀雅来到上海,与纺织商人巴特菲尔德合作开办了太古洋行,办公地点位于外滩的前吠礼查洋行。洋商来华后,都会参考中国商行的做法,取有吉祥顺利寓意的名字。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施怀雅公司的工作人员初到中国时,见很多人家门上都贴有“大吉”二字,认为中国人普遍喜欢这两个字,便决定将其用作公司的中文名称,但却把“大吉”误抄成“太古”,阴差阳错成为现在的名字。其实,据洋行内部记载,名字出自一位当时英国驻上海领事机构的外交人员米多斯之手。米多斯对汉学颇有研究,从中国古籍中获取了灵感。“太古”二字,寓意规模宏大、历史悠久。
太古洋行初期经营茶叶、丝绸、棉花、羊毛制品贸易,并担任多项英国在华业务代理,其中最知名的是“蓝烟囱”的上海代理。蓝烟囱轮船公司专营远洋航运业务,旗下包括各式先进轮船,在行进速度和载货量上有很大优势。施怀雅是蓝烟囱的创始股东,可以说太古洋行的诞生,也是缘于蓝烟囱需要寻找中国业务的代理人。多年来,太古洋行配合蓝烟囱航线的扩展,先后在横滨、香港、汉口、天津、神户等地设立据点,至19世纪末,太古洋行已设十五家分公司。
太古洋行又将商业战略部署到航运业。1872年,太古轮船公司成立,业务由太古洋行代理。为了打入中国航运市场,与旗昌洋行一较高下,太古迅速收购了正在寻求买家的公正轮船公司,并招揽美国人晏尔吉出任首席航运专员,广东商人郑观应负责客货及总管栈房。太古宣扬只求载满船只,愿意削减运费,并千方百计笼络华商,吸纳了许多原在旗昌的客户,在经营上逐渐占据上风。
太古航运业还带动了太古糖业的发展。太古看到了怡和在香港建立糖厂的优良前景,于1884年在香港建成炼糖厂并投产。太古糖业的创办,早期为了解决南北航运货量明显不均的问题。北上航线的满载,增加了与怡和洋行达成航运协议的筹码。太古糖业后发制人,不久便发展为当时全球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糖厂之一。太古糖为迎合华人风俗,在农历新年,别出心裁印制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吉祥画的年历牌,许多大户人家愿意张贴悬挂,增强了品牌流动性及好感度。发展至今,太古糖以及茶、咖啡等产品不仅在中国占有较大市场,同时远销东南亚、北美等地。
作为怡和的多年竞争对手,太古在怡和开设天津分行的14年后,即1881年来到天津。两家洋行现存建筑同在有“东方华尔街”之称的旧英租界中街,仅有百米之遥。天津的太古洋行与怡和、新泰兴和仁记并称天津早期四大洋行。
郑翼之,是天津太古洋行的重要人物,人称“太古郑”。他与怡和洋行的梁炎卿、汇丰银行的吴调卿、华俄道胜银行的王铭槐同为当时天津四大买办。郑翼之早年随长兄郑观应到上海太古洋行做练习生,因业务能力强,英文运用熟练,深受上级赏识,后被派到天津筹备太古洋行。每到航运的黄金季节,船舶拥挤,大型船只很难转弯,郑翼之建议使用船身灵活的小货轮。在太古总行的支持下,郑翼之全力拓展驳船业务,太古洋行的轮船运输很快跃升天津外轮第一位,食糖、面粉、油漆、保险、房地产等业务也发展迅速。
原太古洋行大楼位于解放北路与保定道交口的东北侧,建于1895年。大楼为二层砖木结构,沿解放北路主立面以罗马风格的拱形门窗作为主要特征,这种设计风格与位于上海外滩的太古洋行极为相近。两层开窗形制相同,细节装饰不同。一层窗楣为放射状沟槽,窗间墙以横向沟槽装饰,二层窗楣做拱形窗套,上方辅以拱心石,窗间墙有爱奥尼克扶壁柱装饰。入口位于大楼中部,采用内凹手法,外接高台阶,衬托出建筑的雄伟。露台中间设旗杆而非建筑顶部。外檐以青砖为主。在2013年之前,门窗券顶部等部分位置采用红砖,好似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窗体及铁艺护栏采用白色。现已粉刷为浅灰涂料,窗体与铁艺护栏变为棕、黑二色,更显沉稳厚重。
20世纪50年代,太古集团将其在中国内地的全部财产转让给中国外轮代理公司,天津太古洋行结业。20世纪后期,太古集团再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除投资可口可乐、国泰航空外,还涉足地产行业,如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广州太古汇、上海兴业太古汇等项目。这家纵横商界二百多年屹立不倒的多元化跨国企业,仍在深刻见证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本专栏图片由《小楼春秋》摄制组提供)
《小楼春秋》解说词:
一杯热气腾腾的红茶,加入一块方糖,诱人的滋味在舌尖上微妙碰撞。一百多年前的天津,舶来的太古糖改变了旧时的风尚,这些来自数千公里外的甜蜜味道,让人们记住了“太古”这个名字。
小小的驳船在河道上畅通无阻,终日周转于水面,于是,白银也大量流向太古洋行。凭借骄人的业绩,在天津太古洋行大楼落成的同年,郑翼之晋升为太古天津分行总买办,这个26岁的年轻人造就了“买办”这个特殊阶层中的商业神话。20世纪初,太古的船只和吨位超越了怡和,占据了外国轮船公司的首位。(节选)